毛主席让陈锡联接手叶帅的军权,叶帅要走,被陈锡联拦了下来!
在湖北省红安县的乡野间,1915年,一个注定不平凡的生命来到了世上。这个名叫陈锡联的孩子,从小就目睹了旧中国的苦难与不平。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红安这个地方,早已成为革命的热土。年仅14岁的陈锡联,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毅然加入了家乡的游击队,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不久后,陈锡联被编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这是他军旅生涯的真正起点。1930年,15岁的他在战火中磨砺成长,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仅仅一年后,因为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年轻的陈锡联就被提拔为连队指导员,开始肩负起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的重任。
1934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陈锡联跟随部队踏上了漫长的长征路。两万五千里的征程中,他与战友们一起,翻越雪山,穿过草地,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在1936年到达陕北苏区。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陈锡联参与了击退国民党军队的作战,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锡联的军事生涯迎来了更广阔的舞台。他被调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率领部队奔赴抗日前线。1937年10月,他指挥了一次大胆的行动,率部偷袭日军机场,一举炸毁了20多架敌机,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空中优势,使日军在忻口、太原一线失去了空中支援能力。这次战役,不仅展示了陈锡联卓越的战术指挥能力,也大大提振了军民抗战的士气。
1940年,百团大战打响,陈锡联再次挺身而出,率部参与了这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对日进攻战役。他指挥部队掩护友军对正太铁路进行破袭,成功切断了日军的重要补给线,迟滞了敌人对前线的支援。
解放战争时期,陈锡联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1943年,他被召入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被任命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陈锡联率部与友军密切配合,攻下了战略要地宿县,切断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退路,为解放军赢得淮海大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陈锡联被提拔为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率部参加了渡江战役。同年5月,他奉命率部西进,与友军一起歼灭了国民党军宋希濂部,解放了重庆,为新中国的诞生扫清了西南地区的障碍。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的战场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转向了和平建设的领域。他担任炮兵部队司令员,一手创建了中国的第二炮兵部队,也就是现今的火箭军,为国家战略威慑力量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5年,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是对他多年军旅生涯的肯定。后来,他被毛主席亲自点将,出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肩负起保卫党中央的重任。毛主席对陈锡联十分赏识,不止一次地公开称赞他,希望他能在未来挑起更重的担子。
1974年,陈锡联进入中央军委,开始协助叶帅处理全军事务,为他日后接替叶剑英、暂时负责中央军委工作奠定了基础。
1976年,国家正处于动荡时期,毛泽东主席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一代伟人已经难以亲自处理国家大事,而此时国家正需要有定力的领导人出面主持大局,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作出了重要决定:任命华国锋同志出任国务院总理,负责国家行政事务;同时,让陈锡联接替叶剑英暂时负责中央军委的工作,稳定军心,确保军队的统一指挥。
在中央会议上,毛主席特意寻找陈锡联,当陈锡联走到他面前时,毛主席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表达了对他的期望,希望他能在这关键时刻挑起重担。会后,毛主席还专门找陈锡联谈话,再次嘱咐他要勇于担当,成为国家的顶梁柱。
叶剑英元帅在交接完军委工作后,原计划回广州老家休养。当时,叶帅已年近古稀,长期的工作压力和政治斗争使他身心疲惫,加上他在这段时期也受到一些排挤,心情颇为低落。他曾向身边人表示,既然有人不愿让他继续工作,他就准备离开。
然而,陈锡联却坚决反对叶帅离京。尽管毛主席已经委任他接替叶帅的工作,但陈锡联深知自己资历尚浅,在军队中的威望远不如叶帅。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他认为需要像叶帅这样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坐镇北京,以防不测。于是,他恳请叶帅留下来,继续为国家稳定提供支持。
这一请求却引起了叶帅的误解。叶剑英误以为陈锡联不愿真正接手军权,甚至怀疑他有其他考虑,因此显得不太高兴。
正当这一误会可能演变成更大问题时,邓小平得知此事后主动发声,为陈锡联解围。他向叶帅表明,陈锡联是一位绝对忠诚的革命战士,没有个人野心,其行为完全是出于对国家大局的考虑。邓小平的公正评价,消除了叶帅的疑虑。了解真相后,叶剑英决定留在北京,支持陈锡联的工作。
1980年,65岁的陈锡联因身体状况不佳,开始退居二线。1982年,他正式离休,在北京干休所安度晚年。1999年,这位为新中国建设和稳定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家因病情恶化,溘然长逝,享年85岁,结束了他传奇而又坎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