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济越来越发达,社会越来越发展,人们就越来越不生孩子了呢? 答案是,生孩子和经济发展没有关系,不是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就越来越不生孩子,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生育率就会必然的下降,这是一个规律。有个实验叫“鼠群乌托邦”,老鼠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食物,水,阳光,空间)都是无限量供给的,而提供的空间也可以供最多4000只老鼠生活,但实际上鼠群最高数量到2200只就开始生育率快速减少。 老鼠是高度群居的生物,与人类社会也有类似性,对应人类社会,并不是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生育率就会降低,而是在满足了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无论经济发展的速度,都会到某个拐点的时候出现生育率下降,并不会反弹。北欧和美国也尝试了很多促进生育率的手段,短期可以看到微弱的反弹,但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实现反弹到2以上并持续下去,可见,长远看生育率下降是个必然的方向,只是这个速度有多快而已。 为什么各个国家要管理生育率? 以前是担心人太多养不起,所以亚洲多国都实行了计划生育。现在各国是缺少劳动力,各国又纷纷鼓励生育。生育率下降是必然趋势,如果各国下降的速度是一样的,那么也没什么,关键在于有些国家快有些国家慢,而人口减少快的国家将很快就劳动力比例减少而损失国际竞争力,为了和别的国家比,才是各国要促进生育的根本原因。 即便生育率下降到人类灭绝还有很长的时间,比如鼠群实验从8只到2200只用了560天,到最后一只幼鼠出生用了920天(此时适龄雄鼠雌鼠还有很多,但它们不生了),但到理论灭绝灭绝用了1780天(最后一只雄鼠死亡,鼠群丧失生育可能),这和人类社会也是类似的,种群实际丧失生育能力和青年男女能生而不愿生的时间节点差很远,为什么青年老鼠不繁殖?普通的雄鼠最开始是被迫放弃求偶,因为打不过其它雄鼠,然后逐步消极下去变得自暴自弃直到彻底放弃,曾经最能标志雄性的求偶欲望被游戏和动作片取代。男人的世界被迫的不需要女人了!而雌鼠专注于维护好自己的高质量生活,拒绝被雄鼠打扰。 不过人类衰落的速度是大大慢于崛起速度的,所以担心人类灭绝的大可不必担心,生育率的下降不会威胁人类灭绝,只是会影响国家“战斗力”。 东西方育儿观有何不同了? 西方育儿重在“使用价值”,育儿后18年体验完了育儿的过程基本也就完了,所以美国很多大学生需要自己使用助学贷款上大学,毕业了靠工作来还钱,父母供孩子读大学上研究生不是基本认知也不是父母的义务。正因为生孩子没有那么多价值属性,欧美才会有很多的单亲妈妈,别说“丧偶式育儿”,偶都不需要,而且明明经济条件就有限还愿意生个两个三个。18岁分手是个commen sense,父母不会去干预下一代的就业,买房,婚恋,也不会帮你带孩子,基本就是远亲的状态。 东方育儿重在“市场价值”,生一个孩子就得好好养,父母少参与一点都必须口诛笔伐,必须要给孩子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环境,产出最高质量的孩子。原则上高等教育是由父母承担的,不要孩子过得太辛苦是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父母和孩子一直到30岁都捆绑得非常紧密。在儒家社会的亚洲国家里,相比于育儿的乐趣,养育的孩子获得怎样的社会评价更为重要,相比于“与孩子共处的乐趣”,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经济支持和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更为重要。 基于育儿价值观的不同,通过提供更方便的育儿条件和更多的育儿假期,减少育儿对父母消耗,西方国家可以暂时让生育率回升到一定水平(尽管还是大大低于2),但同样的措施对东亚国家就收效甚微。不是托儿所够多,产假够长,补贴够多,男男女女们就愿意接二连三的生孩子了,如何保障自己的孩子将来过得好,是永远系在东亚父母头上的紧箍咒,所有的措施都只能解决0-3岁的问题,此后的3-30岁问题没有解决方案,生育率也上不去。而3-30岁根本就没有解决方案,它属于价值观问题,“养不教父之过”这是儒家的根本价值观,而没了儒家的价值观,我们的文化何存?那我们积极创造人口为之奋斗于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日本学者是很有忧患意识的人群,为少子化奔走呐喊了几十年,甚至在《标准日本语》这套语言教材里都积极讨论这个话题,但始终收效甚微。韩国步了日本的后尘,中国近十年的生育率锐减得也很惊人,那这个问题的最终方案在哪儿呢?或者,不用去解决它,东方不亮西方亮,各领风骚数百年?
为什么经济越来越发达,社会越来越发展,人们就越来越不生孩子了呢? 答案是,生孩子
浩澜随心生活
2025-04-01 16:17:51
0
阅读:75
隔壁老王
穷人会想,多生几个,一个没用还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