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台湾老兵无儿无女,想起大陆多年未见的侄子:没钱你还养我吗 "喂,友爱吗?我是你大伯邓雪桂,我想问你一件事情。"2019年9月的一天,湖南常宁的邓友爱接到了一通特殊的电话,电话那头是他96岁的大伯,一个离开家乡70多年,远在台湾的老人。 "大伯,好久没有您的消息了,有什么事情您说。"电话接通后邓友爱有些激动,他已经20多年没听到大伯的声音了。 "我...我想回湖南老家去,你欢迎吗?"大伯的语气中透着犹豫。 "大伯,我当然欢迎您,我们家族的人都欢迎您常回老家来看看。" "真的吗?这次回去我准备不回台湾了,你愿意给我养老吗?"大伯期待地问道。 邓友爱心里一怔,随即坚定地说:"大伯,欢迎你落叶归根,我给您养老,您放心吧!" 电话那头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大伯仿佛鼓足了勇气,提高嗓门问:"我没有钱,你还愿意养我吗?"还没等邓友爱回答,电话就被挂断了。 这一刻,邓友爱泪目了。他明白了大伯的顾虑和辛酸——没钱,担心会成为家人的负担,又极力维持着一个长者最后的尊严。 邓雪桂1927年出生在湖南常宁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是家中的长子。1947年,20岁的邓雪桂被一纸征调令带离了家乡。母亲哭着在后面追赶,送了儿子一程又一程。邓雪桂离家时清晰地记得那条乡村小路,路边有一颗刚刚发芽的小树。他没想到,这一别竟是一辈子。 1949年,22岁的邓雪桂被带到了台湾。在那里,他和其他同乡被集中安置在城市边缘的小村庄,靠着每月微薄的津贴生活。因为没钱没房,加上语言不通,他始终未能成家,一直孤身一人。 在台湾的日子里,邓雪桂每天都在思念家乡和母亲。村庄里有不少和他一样背井离乡的同乡,节日时大家聚在一起,倾诉思乡之情,说到动情处常常潸然泪下。 而在湖南的老家,邓雪桂的母亲每天都盼望儿子回来。她经常站在村口那条小路旁,向远处张望。邓友爱从小就被告诫不要在奶奶面前提"大伯"二字,因为每次提起,奶奶就会整整哭一天。 直到1989年,邓雪桂才有机会给家乡写信。当邓友爱的父亲收到这封信后,激动地大声喊着:"我大哥还在,他还活着!"随后抱头痛哭。为了让大伯早日回乡,他们在回信中隐瞒了母亲已去世的事实。 然而这封信来得太迟了。邓雪桂的母亲已经含恨离世,她临终前仍然念叨着远在他乡的大儿子。 当邓雪桂终于踏上回乡路时,他并不知道自己还能再回家多少次。第一次回到湖南常宁时,他拿出了几十年来所有的积蓄,甚至还向同乡借了一些钱。在得知母亲已去世的真相后,他跪在母亲坟前痛哭,额头磕得血流不止,众人劝阻不住。 看到老家的房子已经破旧不堪,邓雪桂主动出钱翻盖了老屋。他还从镇上买来整车的肉,为全村摆起了百家宴。村民们都把他当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慷慨的"大善人"。只有邓雪桂自己知道,他只是靠着每月微薄的津贴生活,这些花费是他40多年来所有的积蓄。 之后的几年里,他每隔四年都会回家一次。每次回来都受到村民热情的招待,每户人家都请他到家里吃饭。他也会尽力帮助家乡,捐款建学校,帮助三个侄子盖房子。直到2003年,他突然与家人失去了联系,整整16年杳无音信。 2019年,在台湾桃园市的一间狭小房屋里,96岁的邓雪桂独自一人生活着。右眼已经蒙上白翳看不见了,走路需要拐杖支撑。他甚至连上街买菜都做不到,只能托人每三天帮他带一次食物。他的厨房小得转不过身,铁锅里煮着一条撒满红辣椒的鱼——尽管远离家乡七十年,他仍是个爱吃辣的湖南人。 "那时候当兵的,一个月就二十多块钱,哪个嫁你?"邓雪桂操着一口湖南话解释着自己一生未娶的原因。他指着家门口的一排低矮平房说,那里曾住着二十多个和他一样的外省人,其中五六个说着同样的湖南话。"走啦!全都走啦!"当被问及那些同乡现在在哪里时,老人低声回答道。 通过寻亲节目,邓友爱终于找到了大伯。看到大伯生活的困境,邓友爱决定接他回家养老。大伯最初的犹豫和担忧,在侄子的真情面前渐渐消融。"我自知时日不多,不会拖累你太久。"邓雪桂在电话中哽咽着说。 邓友爱为迎接大伯回家做了充分准备。他把自家最好的房间腾了出来,把谷仓改造成适合老人使用的厕所,还特意安装了空调,希望能让大伯住得舒适些。 最终,邓雪桂回到了阔别70多年的家乡。村民们为这位游子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站在村口那条小路上,曾经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而当年追着儿子离去的母亲,早已长眠于此。邓雪桂圆了多年的梦想,落叶归根,回到家乡的怀抱。
96岁台湾老兵无儿无女,想起大陆多年未见的侄子:没钱你还养我吗 "喂,友爱吗?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01 22:44:03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