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两天就是清明了,借着缅怀先人的日子,记得也和孩子谈谈“死亡”这个话题。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样必不可少,一定要和孩子开诚公布地聊。
[微风]4岁之前是认知启蒙期,孩子眼里的死亡可能是“再也见不到”的分离焦虑。
孩子可能受卡通或故事书影响,认为生命会像海绵宝宝那样再度复活。
那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用比喻、拟人的方式跟孩子解释死亡,可以是绘本、动画、故事里的分离场景。
比如这部《爷爷变成了幽灵》,用平淡的语气表达着浓浓的祖孙之情,简单又温暖地讲述死亡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珍存美好的情感记忆。
那我们睡前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今天和爷爷奶奶做了哪些开心事?
[微风]5-9岁是情感感知期,孩子眼里的死亡可能是神秘而可怕的黑洞。
这时候的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死亡的含义,但出于好奇经常会问与死亡相关的问题。面对这类的问题,我们可以教孩子正视情绪,坦然地回答死亡的认知。
比如这部《寻梦环游记》,每年我带娃都会重温一遍。
有一座桥梁,由万寿菊铺成,生死之间,由这座桥梁来连接。如果一个亡灵,在尘世有人挂念,就可以通过这座桥,在每一年的特定日子回家看看。
米格回到人间,弹起那首奶奶父亲写给女儿的歌《remember me》时,奶奶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从来没有一刻忘记过她的父亲。
当孩子为埃克托消失哭泣的时候,你可以轻轻拥抱孩子:你看米格在弹吉他的时候,他是不是又笑着出现了?
[微风]9-18岁是哲学思考期,孩子眼里的死亡是有存在的意义。
随着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渐对死亡有了成熟的认识,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地,不可逆的。这时我们作为家长,可以更理性地告诉孩子死亡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
比如这部定格动画短片《the kite》,通过小男孩与爷爷之间的关系,讲述了一个以风筝为隐喻来讨论死亡的故事。
当爷爷的身体逐渐透明的时候,你看这些褶皱是不是很像大树的年轮?当风筝的线断开,秋天的风把爷爷吹上了天空,这时风代表了什么?
孩子是需要死亡教育的,因为死亡教育,归根到底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的:“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
所以请不要避讳和孩子谈论死亡,而是可以告诉孩子,“记住爱,记住所爱之人,只要对方还在我们心里,那么任何事情都不会让彼此分离。”
微博开学季课外提升指南你好我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