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赵本山领着范伟商演,七场42万,分给范伟7000,高秀敏看不下去了:“哥

甜蜜游记 2025-04-02 16:12:14

有一次,赵本山领着范伟商演,七场42万,分给范伟7000,高秀敏看不下去了:“哥,你好歹给人2万呀!”没想到赵本山只说了一句,令高秀敏无话可说。 1982年,对于赵本山来说,是充满矛盾的一年。幸运的是,他刚刚凭借一场小戏《摔三弦》在辽宁省农村小戏调演中一举成名。但不幸的是,他的儿子出生了,天生聋哑。这一打击让赵本山的心情久久未能平复,家庭的困扰让他一度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沮丧之中。事业上的突破似乎为他带来了一丝安慰——《摔三弦》的成功让他从一个普通的地方演员,渐渐成为了东北地区备受瞩目的演艺新星。 与此同时,在同一时期,另一个人正在默默地在艺术的道路上奋斗着。高秀敏,这位来自扶余市的年轻女性,凭借其出色的演艺才华迅速崭露头角。那时的高秀敏只有23岁,她以“小郭兰英”之称在地方艺术团内外广受欢迎。因为天赋异禀,高秀敏在团内的地位逐步上升,很快便被任命为副团长,并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 1987年,赵本山与潘长江的合作,尤其是小品《瞎子观灯》的推出,让他一举成名。这一作品让赵本山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次春晚的亮相,逐渐成为了全国观众熟知的小品演员。他的名字与春晚紧紧相连,而随着赵本山的逐渐走红,他在东北和全国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加。小品成为他通向全国观众的桥梁,而他那富有地方特色的幽默风格则使他成为了春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高秀敏的事业则不逊色。在赵本山成名之际,高秀敏也没有闲着。她凭借自己在地方舞台上的表现,逐渐进入了小品领域。她凭借在艺术团内外的出色表现,逐步为自己赢得了更广泛的声誉。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1997年,那时的赵本山、高秀敏和何庆魁,三人的合作成为了中国小品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时刻。这时的赵本山已经是春晚的常客,高秀敏的地位也逐渐稳固,而何庆魁作为剧本创作的核心人物,开始与两人展开更为紧密的合作。这一年的三人正式结盟,组成了被后人称为“小品界铁三角”的组合。 从初识到合作,赵本山与高秀敏之间并未有太多直接的接触,直到这一年,他们的命运才真正交织在一起。何庆魁作为纽带,将这两位在各自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的艺人联系了起来。三人的合作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在春晚舞台上的一连串亮相,让他们成为了观众津津乐道的经典搭档。 合,共同成就了许多经典作品。 随着赵本山和高秀敏的事业不断攀升,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初,两人因共同的艺术目标与对小品的热爱,能够默契合作,频繁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成为了观众眼中最为闪耀的小品搭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本山和高秀敏在事业上的逐渐分化,也开始在合作中暴露出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在利益分配和合作方式上的不同,成为了最终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作为一个小品团队的主心骨,赵本山无疑是背后的大赢家。然而,随着合作的深入,其他演员,尤其是范伟和高秀敏,开始对这种不平衡的分配产生了不满。一次小品演出的结算就暴露了这一矛盾。当时,赵本山和范伟一同参加了七场商演,总金额为42万元,但最终,赵本山仅仅给了范伟7000元。这一数字明显偏低,令范伟感到失望,而高秀敏作为见证者,她对这种分配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她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对赵本山提议道:“哥,你好歹给人2万呀!”赵本山的回应却让高秀敏无话可说。他淡然地表示,范伟的成功源自自己的一手提携,给这么多已经是足够。对于赵本山来说,这是一种“给予”的方式,是他认为自己已经尽到的责任,而对于高秀敏来说,这种态度更像是一种固守旧有规则的表现。 这场关于利益分配的争执,虽然并没有立刻导致合作的彻底破裂,但却让高秀敏对赵本山的管理方式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她不仅在公开场合表达过自己的不解,还曾与赵本山私下沟通,希望能够对演员的收入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免损害团队的凝聚力。 最终,高秀敏选择了离开赵本山。尽管两人在小品舞台上曾经无数次并肩作战,但随着范伟和高秀敏的相继离去,赵本山的团队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像过去那样惧怕队伍中的成员离开,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早已成为一个活招牌,无论是有团队成员的支持,还是独自一人,他依然能够继续保持火爆的事业。但对于高秀敏来说,她的选择则意味着,她的艺术追求不再局限于一个团队的框架之内,她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0 阅读:1
甜蜜游记

甜蜜游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