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师:放弃远东西伯利亚,中国机会来了? 俄罗斯著名地缘政治学者亚历山大·杜金近期提出的战略收缩主张,反映了俄罗斯在多重压力下的现实困境与战略焦虑。杜金认为,俄罗斯应将重心收缩至乌拉尔山以西,集中资源对抗北约并稳固欧洲地位,而广袤但开发成本高昂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则被视为“鸡肋”——冻土融化导致基础设施频繁损毁,人口持续外流,加之西方制裁下资源开发受阻,每年需耗费巨额财政补贴维持。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在远东还需防范美日韩的潜在威胁,东西两线压力叠加,进一步凸显了战略收缩的紧迫性。 中国的潜在机遇与挑战 1. 经济合作深化:远东地区蕴藏的石油、天然气及矿产资源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当前中俄合作的“滨海国际交通走廊”和黑瞎子岛开发项目已显示中国通过基建投资逐步扩大影响力,未来或可通过技术输出缓解俄罗斯冻土开发难题。 2. 地缘战略空间拓展:若俄罗斯战略重心西移,中国或能在远东获得更多经济合作主导权,甚至参与北极航线开发,增强亚太地缘话语权。 3. 风险与制约:俄罗斯对领土问题高度敏感,远东军事基地和战略部署仍在强化,且历史割让的屈辱记忆使中国任何实质性介入都可能触发俄方戒备。此外,西方制裁的“长臂管辖”可能限制中资企业的技术合作空间。 杜金的提议虽具现实考量,但俄罗斯短期内难以割舍远东的战略价值与资源利益。对中国而言,机会与风险并存:需在尊重俄方主权的前提下,以经济合作为纽带,推动互利开发,避免被卷入地缘博弈漩涡。中俄关系的“背靠背”合作模式或将面临新的平衡考验。
几乎可以预见,在未来中俄少不了打一架,那为什么中国还不远离俄罗斯?现在先不用急
【15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