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呼和浩特的两名小学生在白塔里玩耍时,无意间从墙缝里抠出了一张旧黄纸,正当要烧掉黄纸引火时,被一老者发现了,老者拿过旧黄纸一看,大喜,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国宝啊! 老吴站在夕阳下,望着眼前两名正要点火的小学生,心脏猛地一跳。那张他们手中将要用作引火物的泛黄纸张,即使在暮色中也散发着不寻常的气息。 "等等!"老吴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前,"这张纸,能给我看看吗?" 两个小男孩被突如其来的大人吓了一跳,其中一个怯生生地递出那张皱巴巴的纸。老吴小心翼翼地接过,手指微微颤抖。二十多年的文物工作经验在他脑海中敲响警钟——这绝非普通纸张。 "你们从哪里找到的?"老吴努力压抑着声音中的激动。 "白塔里面,墙缝里抠出来的。"个子稍高的男孩指向不远处的万部华严经塔,"我们只是想用它来生火玩..." 老吴的目光扫过纸上那些看似杂乱却熟悉的符号和文字。尽管年代久远,但那独特的排列方式和印记令他心头一热。作为呼和浩特文物局聘请的白塔维修监工,他对这座建于辽圣宗时期的古塔了如指掌。 "孩子们,你们可能捡到了宝贝。"老吴轻声说道,眼睛依然盯着那张纸,"能带我去你们发现它的地方吗?" 三人走向白塔。1982年初,因年久失修,这座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塔墙面布满裂缝,文物局正组织大规模修缮工作。老吴每天都在这里监督施工,却从未想过古塔会以这种方式揭示它的秘密。 男孩们指着塔身上的一处裂缝,老吴仔细查看,却不敢轻举妄动。他将纸张小心收好,匆匆道别后直奔文物局。 "王主任!您得看看这个!"老吴冲进办公室,气喘吁吁地将那张纸递给正在整理文件的王主任。 王主任接过纸,起初只是漫不经心地瞥了几眼,"又是什么符纸吗?最近修塔发现不少这种东西。" "我觉得不简单,"老吴坚持道,"您仔细看看。" 王主任不置可否,但还是拿出放大镜,开始认真审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表情逐渐由平淡转为惊讶,最后发出一声低呼。 "天哪!这不是普通纸条!"王主任猛地站起,"这是中统元宝交钞!七百多年前的纸币啊!" 办公室一时安静下来,只听得两人急促的呼吸声。老吴看着王主任激动的神情,想起了刚才那险些化为灰烬的古老纸币,不禁后背一阵发凉。 王主任的双手捧着那张脆弱的古纸,小心翼翼地摊开在特制的灯光下。专家组的成员一个个俯身观察,眼中闪烁着惊奇与兴奋。 "绝对是中统元宝交钞,"一位年长的专家确认道,"元朝忽必烈时期发行的纸币,大约1260年左右。你们看这些印记,是当时最早的防伪标志。" 老吴站在一旁,心中五味杂陈。这纸币在七百年的时光长河中沉睡于白塔墙缝,险些在两个孩子手中化为灰烬,现在却重现天日,成为举国瞩目的文物。命运之手有时就这样神奇。 "我们必须马上回到白塔,说不定还有更多这样的宝贝。"王主任拍板决定。 第二天清晨,一支由文物局专家组成的队伍抵达万部华严经塔。他们分成小组,带着专业工具,从孩子们发现纸币的墙缝开始,逐寸检查整座白塔。工作持续了整整三天,每一处裂缝、每一个砖缝都被细致探查,然而遗憾的是,再没有发现第二张纸币。 "也许只有这一张被塞进去了,或许是当年某个朝圣者的心愿。"一位专家猜测道。 回到文物局,王主任找到了老吴。"这张纸币价值连城,"他直截了当地说,"按照文物保护法,它应该归国家所有。" 老吴低头看着那张已被小心封存的纸币,沉默片刻。他不是没有想过将它留给自己——这可能是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发财机会。然而作为一名多年的文物工作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枚纸币的重要性。 "我明白,"老吴终于开口,"它本就是从国家文物中发现的,理应归国家。" 王主任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做了正确的选择。" 接下来的几个月,呼和浩特组建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对这枚中统元宝交钞进行全方位研究。专家们发现,纸币上不仅有官印作为防伪标记,还有独特的纹理和材质,为研究元朝早期经济状况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 "这是我们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中统元宝交钞之一,"首席研究员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它填补了中国纸币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当年秋天,呼和浩特市政府举行了一个简朴而庄重的仪式,向老吴颁发了荣誉锦旗,表彰他为保护国家文物作出的贡献。那枚来自七百多年前的纸币,被精心装裱后,安置在呼和浩特文物收藏处最显眼的位置。
笑不活了!清明节,四川一学校组织学生徒步往返20公里去烈士陵园扫墓,结果在返程途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