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位女军医在哨卡前被拦下,哨兵厉声索要通行证时,她猛然从衣兜里掏出一枚手榴弹,目光如炬地喝道:"看清楚了——这就是我的通行证!" 【消息源自:《白衣南疆——刘亚玲与她的战地医院》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版;《解放军报》1988年11月7日头版通讯《手榴弹通行证背后的故事》】 "把通行证拿出来!"1987年春天云南某军事哨卡前,哨兵小赵的枪口微微发颤。他面前这个瘦小的女军医左手拎着急救箱,右手举着的东西让他头皮发麻——67式木柄手榴弹的拉环正在晨光里泛着冷光。 "这就是我的通行证。"刘亚玲的声音比木柄上的螺纹还要硬。钢盔下渗出纱布的轮廓提醒着人们,半个月前她刚被弹片削掉半块头皮。 时间倒回一年前,北京301医院的走廊里,第七次摔门声震得值班护士缩脖子。医务处王主任捏着被揉皱的申请报告直摇头:"小刘啊,前线不是演电影!炮弹可不认识你是男是女!"玻璃窗外,26岁的刘亚玲把白大褂甩在肩上,胸牌在夕阳里划出一道银弧。 三天后的昆明火车站,背着塞满纱布和止血钳的旅行包,刘亚玲在月台上数着兜里仅剩的23块钱。她拦下辆运炮弹的军卡,司机老周听完谎称的"探亲"理由直咧嘴:"闺女,这方向可只通老山。"车厢里颠簸的炮弹箱间,她摸出钢笔在手臂上练习静脉穿刺,车尾扬起的红土像极了301医院被驳回的报告上那些红印章。 前线的第一个夜班就遇上炮击。帐篷医院里,刘亚玲跪在血泊中给肠子外溢的士兵做包扎,突然发现手里的持针器竟是301医院护士节发的纪念品——镀层早已磨光的银色小工具,此刻正咬着染血的缝合线。三个月里,她发明了用输液管当导尿管、拿竹片当夹板的土办法,有次为取弹片甚至用上了炊事班的筷子。战士们传着句话:"看见刘医生的白大褂,阎王爷都得调头。" 但真正的考验在1987年2月。师部医院收治了17名触雷伤员,麻醉剂却只剩三支。刘亚玲摸出珍藏的北京二锅头:"每人灌两口,剩下的泡器械!"当最后一个截肢手术完成时,她栽倒在器械台旁,头顶的纱布被鲜血浸透。被强制后送时,担架上的她还攥着半截没剪完的缝合线。 这就有了开头哨卡前那幕。对峙十五分钟后,师部电话里传来咆哮:"让她过去!这丫头救的人比咱弹药库的炮弹还多!"哨兵小赵后来在日记里写:"那天我才知道,有种通行证比公章好使——是浸透血的白大褂,和敢拎着手榴弹救人的胆子。" 1988年授勋仪式上,存活的八百多名伤员联名写了请愿信。当刘亚玲捧着沉甸甸的一等功奖章时,主席台后的王主任正悄悄抹眼睛。她不知道的是,自己当年那些被驳回的申请报告,如今锁在总后勤部的档案柜里,旁边贴着新修订的《战地医护人员派遣条例》——扉页上她的战地照片下印着行小字:"有些通行证,是用生命写的介绍信。"
1991年5月13日,希腊空军一架幻影2000EGM降落时发动机熄火,飞行员设法
【1评论】【2点赞】
向往远方
写的什么玩意,前言不搭后语。
我风轻扬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