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陈宝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霸气地说:“赵奎娥是我的,谁也别跟我抢。”同学们都笑他不自量力。
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室内,午后的阳光洒落在木制的长桌上,同学们在小组间热烈地讨论即将上演的话剧。班里的赵奎娥是所有男生的焦点,她的优雅、智慧和美丽无人能出其右。
陈宝国并不是班上最引人注目的那个,但他的自信和决断力是出了名的。某日,他在与同学们的茶歇中,忽然站起身,用笃定的语气宣称:“赵奎娥是我的,谁也别跟我抢。”
全班哗然。许多同学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有人想要反驳,但又被陈宝国那坚决的眼神所震慑。而一部分男生则低声嘲笑:“陈宝国这是在梦话吧?”
陈宝国周围顿时响起了窃窃私语,有些人在耳语:“他太狂妄了吧?”也有人议论:“看他怎么给自己丢脸。”少数人则暗暗佩服陈宝国的勇气。
赵奎娥坐在教室的另一端,她并没有看向陈宝国,但从她脸上的红晕可以看出,这突如其来的宣言让她受到了不小的震惊。
之后的几天,陈宝国成了班里的焦点。他的同桌经常戏谑他:“哥,你真的敢下这么大的赌注?”陈宝国只是笑笑,不置可否。
但他的决心并未因此而动摇。他开始找机会与赵奎娥接触,不再像之前那样回避她。他送她下课,邀请她共进午餐,与她一同参加班级的聚会。
他的努力并未白费,赵奎娥渐渐发现了他的真心。两人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陈宝国成功地向赵奎娥表白。
同学们都震惊了,那些曾嘲笑陈宝国的人纷纷表示羡慕。而陈宝国则笑得很甜,他抱紧了赵奎娥,仿佛想要告诉全世界,他真的做到了。
赵奎娥,一个来自山东烟台的美丽姑娘,在那段特殊的时代,每个家庭都在为生活拼搏,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但在这灰蒙蒙的日子里,赵奎娥像一颗明亮的星星,在村里闪闪发光。
她的皮肤白皙,笑起来眼里都是星星。每次放学路上,村里的孩子都会围着她,听她讲外面的故事,感受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温暖和希望。大婶们看着赵奎娥,总是感叹:“这姑娘将来一定能走出大山,成为我们村的骄傲。”
而与此同时,陈宝国则正经历着人生的低谷。原本他是一个学霸,但家庭的突变迫使他不得不放弃学业,转战工厂。长日的劳作,粗糙的手掌,他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搬运工。然而,每当他结束一天的工作,他都会看向远方,心中的那个梦想一直未曾熄灭:他想走出这一片天地,去更大的地方寻找自己的舞台。
经过长时间的考虑,陈宝国决定辞职,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而赵奎娥在街坊大妈的鼓励下也选择了这所学院。命运似乎正在悄悄为他们编织一张网。
在戏剧学院,两人成为了同班同学,但并未真正有过交集。直到那一次《雷雨之前》的彩排,赵奎娥为了更好地演绎角色,毅然决定剪去自己的长辫。陈宝国看到这一幕,心中不禁为她的敬业精神所打动。
不久之后,学院举行了一次乒乓球比赛,陈宝国自信地认为自己会轻松夺冠,没想到最后的对手竟然是赵奎娥。比赛中,赵奎娥凭借灵活的步伐和出其不意的攻击,最终击败了陈宝国。这场比赛,不仅仅是陈宝国输了一个球,更是彻底输给了赵奎娥。
从此,陈宝国对赵奎娥的兴趣变得浓厚起来。他开始主动与她接触,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女孩。而赵奎娥,也被陈宝国那股不屈不挠的劲头所吸引。
命运的红线,悄悄地将两人连在了一起。
生活中的他们,亦步亦趋。陈宝国擅长厨艺,每当休息日,总能为赵奎娥准备一桌色香味俱佳的佳肴;赵奎娥则喜欢捧着书,为陈宝国读出那些美好的诗句,为他解解疲惫。两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总能为对方留下一些小惊喜。
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被亲朋好友传为佳话。如同那年的春节,赵奎娥因工作调度未能及时回家,陈宝国则冒着大雪,为她送去了家乡的特色年货,只为她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四十年的时间,他们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始终如初。年轻人都羡慕地说:“希望我也能找到一个像陈宝国、赵奎娥那样的伴侣,和他/她一起走过四十个春秋。”
当问到他们的爱情秘诀时,赵奎娥笑称:“其实很简单,就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不论发生什么,都要相信对方,一起面对。”
而陈宝国则说:“每一天,都当成是第一天来相爱。不论时间多久,都不要停止追求和努力。”
四十多年的岁月,如白驹过隙。但陈宝国与赵奎娥的爱情故事,却像一部经久不衰的古典名著,被人们传颂,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