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4年,吴三桂正式造反后,康熙大怒,根本不顾亲情,立即下令绞死其妹夫吴应熊和

品古观今呀 2025-04-07 09:13:32

1674年,吴三桂正式造反后,康熙大怒,根本不顾亲情,立即下令绞死其妹夫吴应熊和侄子吴世霖。消息传到吴三桂那里时,吴三桂听闻后伤心欲绝,因过度悲伤加上年事已高,不久就去世了。 吴三桂原先作为明朝的高级将领,在崇祯帝殉国之后,选择投降清军,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 之后又帮助清军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军,先后消灭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后又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皇帝杀死,为清朝等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为此,清廷不断加封吴三桂的爵位和官职,成为了大清平西王,镇守云南,成为事实上的云南王,达到了"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兵、吏部不得制约,用财户部不得推迟",甚至还擅自将军队扩张至10余镇,拥兵十余万。 此时吴三桂反迹未露,清朝也不敢逼反吴三桂,只得采取怀柔政策。 当时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留在京师充当人质,顺治十四年,将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即后来的建宁公主嫁给了他,吴应熊由此成为了大清的驸马。 虽然这是一桩政治婚姻,但是吴应熊和建宁公主却相敬如宾,两人恩爱有加,先后生育下三个子女。 远在云南的吴三桂自然对此一清二楚,但是在滔天的权势面前,亲情显得如此的脆弱。 吴三桂想要做大清"世镇云南"的平西王,而清朝则不允许有割据势力的存在,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当时和吴三桂一样的藩王还有两个,分别是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藩势力几乎达到了全国的一半。 康熙帝继位之后,面临着"西选之官遍布天下,日练兵马,以图后事"的局面,便下定决定裁撤三藩。 康熙六年,吴三桂为了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借口自己眼睛不好,向康熙帝请求解除总督云贵的职务。 康熙帝顺水推舟,下诏由云贵督抚负责接管,云贵等地的督抚上书康熙帝要求仍然让吴三桂掌控云贵,康熙帝果断拒绝。 吴三桂由此可以探明朝廷的态度,削藩是必然趋势,自己要做出抉择了。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治国,逮捕了一众不顺从自己的官员,发布檄文,自称:"原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兵马大元帅,兴明讨逆大将军",拥立所谓了先皇三太子,起兵反清。 一时间,云贵各地纷纷响应。 年仅二十岁的康熙丝毫没有预料到三藩之乱所带来了巨大冲击,几乎是在一瞬间,清朝就丢失了云、贵、川、闽、粤、桂诸省。 吴三桂趁势迅速向湖南推进,控制整个湖南,占领了重镇岳阳,同时王辅臣联络准噶尔军队在北方策应吴三桂。 远在台湾的郑经在听说中原大乱之后,也出兵袭扰东南封锁长江口,整个长江以南脱离了清朝的控制,康熙帝见三藩势力大,一度萌生出退出山海关的念头。 在短暂的混乱之后,康熙帝和众大臣们商讨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必须与三藩对抗到底。 或许是为了泄愤,或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康熙帝当即派人逮捕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及其子女,也就是自己的姑父和表弟。 在纳兰明珠等人的建议下,康熙帝决定绞死吴应熊,以壮军心。 当消息传到吴三桂的耳中时,他当即倒地昏迷,吴三桂醒来之后,痛骂康熙,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 同时由于康熙帝采取正确的策略,对付吴三桂以防守为主,主动出击北方的王辅臣,经过三年的苦战逼迫王辅臣投降,成为三藩之乱的转折点。 而吴三桂则放弃进攻富饶的江西,专向进攻秦蜀之地,遭到了清军的严防死守,最终错失良机。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久之后,耿精忠和尚可喜归降清朝,三藩已经去其二,吴三桂陷入到极其被动的地步,由攻转守。 此时的吴三桂已经到了油灯枯尽的地步,再出昏招,决定在衡阳登基为帝,册封吴应熊的嫡长子世蟠为皇太孙。 登基后的吴三桂迅速失去了明朝遗老遗少的支持,民心士气大损。 加上吴三桂忧虑过度,很快便病死在衡阳,仅仅只当了五个多月的皇帝。 吴三桂死后,叛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康熙十七年,清军先后收复川渝等地,康熙二十年,攻占昆明,吴世蟠兵败自杀,历时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最终得以平定。

0 阅读:58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