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南郑州,一女子婚后遭受家暴长达7年,丈夫不仅拳脚相加,甚至用皮带抽

牧童的娱论 2025-04-07 10:53:39

2014年,河南郑州,一女子婚后遭受家暴长达7年,丈夫不仅拳脚相加,甚至用皮带抽打,拿烟头烫。因为害怕,女子并未报警,也没跟家人说,却换来丈夫的变本加厉,最终导致其患上了抑郁症跟妇科病。   王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那令人向往的生活最后居然演变成了这个样子。   2014年,王女士经由熟人介绍,认识了赵先生。   初识时,赵先生谈吐得体、勤恳务实,两人相处颇为融洽。   因为性格相似,三观契合,二人没多久就去民政局领证了。   婚后,两人携手创业,生意逐渐起色,生活条件也明显改善。   那段时间,王女士曾一度以为,这就是她追求的幸福生活,可真正的地狱,却是在婚姻承诺之后缓缓展开的。   结婚不久,赵先生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他变得暴躁易怒,对琐事斤斤计较。   刚开始的时候还只是恶语相向,但逐渐就变成了肢体暴力。   王女士回忆,那是她第一次被丈夫打仅仅只是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   那天晚上,赵先生用皮带狠狠抽打她,在她的背上留下数条深深的血痕。   女人当时愣住了,不敢相信温文尔雅的丈夫竟会对自己如此残暴。   从那之后,暴力逐渐成为家中的常态,赵先生时常以喝醉酒为借口实施家暴,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加掩饰。   他用拳头、皮带、烟头折磨王女士,有时甚至深夜将她从床上拽起来殴打,只因为“看她不顺眼”。   孩子的哭声、王女士的求饶都无法唤醒他一点点的良知。   面对这种日复一日的恐惧与痛苦,王女士曾无数次想过报警。   但她害怕丈夫报复,怕孩子没有完整的家,更怕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便选择了隐忍,将所有伤痕都藏在长袖之下,也从未对家人透露半句真相。   她以为只要忍一忍,一切都会好起来,可她等来的,却是更猛烈的伤害。   长期的家暴让王女士身心俱疲,她逐渐出现情绪低落、失眠、惊恐等症状,最终被诊断为抑郁症。   同时,身体也因反复受伤与精神压迫出现了妇科疾病,医生说,她的病不仅源于身体,更是因为无止境的对未来的恐惧。   在一次暴力之后,王女士终于下定决心报警,让她没想到的是,公安机关因为家暴行为已过追诉时效,未能正式立案。 原来,两人于2022年分居,后来王女士并未再次受到家暴,而家暴行为的追诉时效也只有6个月。   幸而,在法律援助与家人的支持下,王女士将赵先生告上了法院,提出离婚请求。   法院审理过程中,王女士提供了多份过往的诊断记录、受伤照片、邻居证词等证据。   最终法院判决两人离婚,由王女士抚养次子,赵先生需向王女士支付3万元精神损害赔偿。   虽然法院作出了有利判决,但赵先生却拒不履行赔偿义务。   王女士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机关多次联系赵先生,督促其履行判决义务,但其依然不予配合,转移资产、规避执行。   目前,地方法院正在进一步推进强制执行程序。   这起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许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为王女士鸣不平,称她“太坚强”“太不容易”,同时也对现有法律体系在家暴受害人维权过程中的漏洞表示担忧。   许多家暴受害者与王女士一样,因“羞耻”“恐惧”而长期选择沉默,而当她们鼓起勇气维权时,却又可能遭遇取证难、执行难等现实困境。   心理专家指出,家暴并不总是以“血淋淋”的形式出现,它更多是一种控制与施压的过程。   施暴者往往通过冷暴力、羞辱、经济控制等手段让受害者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最终失去反抗的勇气与信心。   对于王女士来说,这场官司的胜诉虽意义重大,但真正的“自由”之路才刚刚开始。   她仍需面对家暴的后遗症以及可能的后续骚扰,她不是一个“受害者”的标签,更像是一类人。   社会各界也应该明白,不仅要推动更多基层力量介入家暴干预机制,提升公安、法院等部门的执行力,更要在教育中植入反家暴的意识,让“零容忍”成为共识。   信息来源:郑州一女子称被企业家丈夫长期家暴,离婚后要不回抚养权 多方回应 2025-04-06 大皖新闻  

0 阅读:18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