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齐桓公说:“我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没有吃过人肉···”不料,第二天厨师(易牙)做了一碗肉,齐桓公狂赞好吃,并问:“这是什么肉?”易牙:“你没吃过人肉,所以我把儿子杀了给你吃” 易牙是春秋时期的名厨,也是厨师行业的祖师爷。《论衡》云:“易牙之调味也,酸则沃(浇)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 也就是说,易牙很擅长调和味道,做出来的饭十分可口。 不过,易牙是个很有野心之人,他并不甘心一生都在灶火周围侍奉,想着能成为权倾朝野的大臣。 所以,易牙既研究菜谱,也研究兵书。 当易牙听见齐桓公未曾吃过人肉的遗憾时,就准备满足他这个心愿。 只是,齐桓公身为春秋五霸,囚犯和平民之肉,若入其口,配不上桓公的身份。 回家时,易牙正好看见四岁的小儿子在门口迎候。 易牙顿时来了主意,小孩肤白肉嫩,做来想必味道鲜美,他想都没想,就把儿子骗到了伙房。 次日,桓公在享用午膳时,易牙用金鼎端出来一盆肉汤,桓公品尝过后,大喜过望,对易牙赞不绝口。 就问他:“这是何肉所制?为何我以前从未吃过?” 易牙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边哭边说:“大王,这是我儿子的肉啊!微臣心系陛下安康,为祈国君身体安泰无虞,杀子以献主公。” 听到这里,桓公心口泛起一阵阵恶心。 刚准备吐出了,可又一想,易牙能够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把亲生儿子杀掉,可见其忠诚无比。 从那以后,易牙就成了桓公的亲信。 不过,相比于易牙,齐桓公还是更看重管仲。 管仲垂危之际,齐桓公问他:“爱卿若难逃死劫,谁可以接任国相之职?” 虚弱的管仲笑了笑:“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于是把皮球踢给了齐桓公。 齐桓公第一个想到的是鲍叔牙,管仲摇摇头:“鲍叔牙是堂堂正正的君子,正因如此,他憎恶分明,黑与白的界限太清。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不适合治国理政。” “那你看易牙如何?”齐桓公沉思一会儿问道。 管仲摆摆手:“虎毒不食子,那易牙能为了升迁,不惜杀害自己的亲儿子,连做人都不配,怎么能称相?” 管仲继续劝道:“我死以后,请国君务必远离易牙、卫开方、竖刁,他们狡黠奸诈,心狠手辣,若身居高位,必为祸于国。” 管仲道出了他心中的最佳人选:隰朋。此人不耻下问,万事以公为先,是不可多得的贤能。 只是,桓公并不觉得隰朋有能力胜任,只对管仲说:“我考虑考虑吧。” 转头,他又把此事告诉了易牙。易牙是个卑鄙之人,他当即找上鲍叔牙,离间鲍叔牙与管仲的关系。 称:“您与管仲情同兄弟,可他宁愿推荐隰朋都不推荐您,果真无情无义。” 听到这里,鲍叔牙笑了:“若让我举荐,我也推举隰朋。管仲推举他,说明管仲一心为了宗庙社稷,没有私心。如今我当司寇已经颇为满足,若我当了国相,那有你们这些小人的容身之地?” 听到这里,易牙羞愧难当,他意识到自己并非管仲和鲍叔牙的对手,连夜离开了齐国。 可易牙已经拴住了齐桓公的胃,进而拴住了他的心。 易牙走后,齐桓公不论吃什么都觉得没有滋味,转念一想:“反正管仲已经死了,不如把易牙再请回来。” 管仲的话,果然应验。 当齐桓公病重,他膝下的五个公子为了争夺王位而闹得不可开交。 易牙准备拥立公子无亏,就千方百计的逼走了太子,进而引发齐国内乱。 易牙为了帮无亏登上王位,竟然假传齐桓公旨意,不许任何人进入宫殿。 同时,他也不给齐桓公送汤药和食物,准备将他活活饿死。 好心的宫女们把实情告诉了齐桓公,可此时的他已经无法号令天下,悲戚感叹没有听从管仲的劝谏,让小人得了势。 桓公四十三年冬十月七日乙亥,齐桓公在冻、饿、病交加之下,在临淄逝世,他的遗体在宫中整整停留了67天,都无人过问。 遗体全部被尸虫啃噬殆尽,巨大的尸虫竟然从窗户里爬了出来。 谁能想到,一代霸主竟落得如此凄惨结局。 桓公也算是罪有应得,他任用易牙等奸佞,祸乱朝纲,政局紊乱,是自己选择了这条凄惨之路。 至于隰朋,他离开齐国后投奔晋国,让晋国逐步建立霸业。 而易牙所扶持的无亏,因不受齐国百姓爱戴,终是未能登上王位。 易牙本人在政变失败后,在彭城隐姓埋名,安心的当起了厨子。
一次,齐桓公说:“我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没有吃过人肉···”不料,第二天厨师(易牙
爱吃凉拌菜
2025-04-07 10:55:26
0
阅读:51
江渐月
易牙杀害自己四岁小儿奉给主人以求功名,得功名后祸乱国家,进而又设计杀害主人,最后隐退于市井没得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