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觉得他放弃了财富很傻,但他却用行动诠释了对祖国和历史的热爱

陈涛来说事 2025-04-07 13:25:53

你知道吗?在文物保护领域,有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他就是赵泰来。有人说,他为了文物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这值得吗?可当你了解他的故事后,会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意义非凡。 赵泰来,1954 年出生在广东的一个名门望族,原本家境优渥,自幼喜爱书画艺术。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5 岁时,一场变故让赵家一贫如洗,父母也因受不了打击相继离世。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从一个富家子弟变成了生活无依的人。 为了生计,赵泰来只好前往香港投奔姨妈。1981 年,姨妈病重,把他叫到床前,拉着他的手说:“有件事我要交代你。我留有一些心血在这世上,非常珍贵,我去世后,给你继承,你务必看好!” 赵泰来怎么也没想到,姨妈所说的 “心血”,竟是 60000 件文物,而且全部藏在英国的一栋别墅里。 原来,赵泰来的曾祖父伍廷芳从事外交工作,在出访英国期间,收购了许多被抢劫到国外的珍品和文物,包括玉器、陶器、名画、古玩等,都保存在英国的一个庄园里。曾祖父一直希望有朝一日,将这些宝藏运回国内,却一直未能实现。曾祖父去世时,这批文物便交给了姨妈保管。 不久,姨妈也离开了人世。赵泰来依照姨妈的嘱咐,来到了英国的庄园。当他走进那栋房子的地下室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昏暗的灯光下,一排排木箱整齐地码放着。他随手打开一个,里面是精美的青铜器;再打开一个,是泛黄的古代字画。整整 6 万多件文物,其中不乏圆明园的旧物,价值数十亿。 看到这些文物,赵泰来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国宝送回祖国。可有人会说,他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文物让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何必这么辛苦呢?但赵泰来不这么想,他深知这些文物的价值不仅仅是金钱,更是历史的见证。 为了更顺利地保护和运送文物,赵泰来决定加入英国国籍。但回家的路,困难重重。整理这些文物的工作量大得超乎想象。地下室里的 6 万件文物,许多青铜器和古画都沾上了灰尘和污渍。赵泰来明白,如果请人帮忙打理,这批文物必定会引起关注,招来麻烦。于是,他只好每天独自一人,到地下室里清点并整理文物,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累得腰酸背痛。这个漫长又煎熬的过程,持续了整整 10 年。 如此珍贵且丰富的文物,要运回中国,英国人怎会轻易放行?为了顺利让文物离开英国,赵泰来的岳父帮忙建立了一家艺术品收藏公司,以运送艺术品的名义,悄悄将文物运回国内。因为文物数量巨大,赵泰来担心大量购买包装材料会让人怀疑。于是,他打扮成乞丐,在街上四处收集塑料膜、废纸箱。身边的人非常不解,纷纷打趣他是流浪汉。面对嘲笑,赵泰来从不理会,到了晚上,他便偷偷将这些包装材料拿到地下室,把文物仔细包装起来。为了不引人耳目,他采取 “蚂蚁搬家” 的方式,每次就只运回几个集装箱。这一运输过程,又耗费了整整 10 年。 还有,6 万件文物数量庞大,加上英国到中国路途遥远,运费十分高昂。为了筹措资金支付运费,赵泰来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 卖掉自己在伦敦的四栋别墅。妻子急得直掉眼泪:“你疯了吗?这可是我们全部的家当啊!” 赵泰来握住妻子的手:“这些文物比房子重要得多。它们承载着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根!” 就这样,赵泰来整理文物 10 年,运输 10 年,并变卖了 4 栋别墅做运费,才终于在 1995 年,将这些文物全部带回了祖国。回国后,赵泰来没有丝毫犹豫,从未想过将文物私藏,而是无偿捐献给了国家。从 1995 年开始,赵泰来先后向广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等捐献了 4 万多件文物。 1998 年,赵泰来到达广州的紫坭村。当时的紫坭村还是个贫困村,可赵泰来却说:“我想在这里建一个博物馆。” 村民们笑着摇头:“我们村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可赵泰来没有放弃。他卷起袖子,和村民们一起干了起来。没有专业设计师,他就请村里的老木匠帮忙;买不起昂贵的建材,他们就自己烧砖。就这样,经过六年的努力,宝墨园终于建成。紧接着,赵泰来就把自己收藏的 1 万多件文物,全部无偿捐出,其中包括汉代的金缕玉衣和战国时期的 “王子午鼎”、《孙子兵法》竹简、圆明园的菊花石等珍贵文物。 如今,宝墨园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不少游客因文物慕名而来。根据估值,赵泰来捐赠的文物总价值超过 10 亿元。但他自己的生活却很简朴,至今还经常在宝墨园当义务讲解员。有人问他:“您捐了这么多文物,后悔过吗?” 赵泰来看看园子里熙熙攘攘的游客,又看看那些重见天日的文物,笑着说:“看到它们回家了,我就满足了。” 这就是赵泰来的故事,一个普通人,用了二十年时间,做了一件不普通的事。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有的只是一个中国人最朴实的想法:让流落海外的国宝,回家。或许有人觉得他放弃了财富很傻,但他却用行动诠释了对祖国和历史的热爱。

0 阅读:1
陈涛来说事

陈涛来说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