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深夜进宫,提前递上了一份揭发李侍尧的密折,乾隆心领神会地夸奖了和珅两句,就让他出宫了。 伴君如伴虎,和珅能在圣心难料的皇帝身边,混得风生水起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尽管和珅参加科举,屡试不第,但他精通满蒙汉藏四种语言,又擅长审时度势,很会阿谀奉承。有时候,功名的有无,并不及本身的性格重要。 起初,和珅只是个籍籍无名的三等侍卫。直到,他在乾隆面前完美的翻译了达赖喇嘛献上的文书,又对乾隆的问话对答如流,瞬间博得乾隆喜爱,成为御前侍卫。 对于这来之不易的飞黄腾达,和珅倍感珍惜。有个叫安明的笔帖式,找到和珅,希望他能帮自己谋个司务的差位。 安明给和珅送了一大笔贿赂,但和珅分文未收。虽然没有收礼,和珅却还是帮安明办了事。 新官上任的安明,为了答谢和珅,竟送上一块和田玉。谨慎的和珅,仍然婉拒。 不久后,安明的父亲去世。按照古代的规矩,官员的直系亲属去世,需要回家丁忧三年。 安明担心,自己若返乡丁忧,回京后这份差事定然会被旁人取代,故而隐瞒下来。 纸里包不住火,尚书丰升额很快查出此事,并查到安明的升迁的背后乃和珅运作。丰升额联同永贵,向乾隆呈递了弹劾安明不守人伦,和珅包庇纵容的奏折。 能在这鱼龙混杂的朝堂上站稳脚跟,和珅怎会想不到未雨绸缪。 他写了两封奏折,一封交给了军机处,一封揣在了自己口袋。 早朝时,永贵拿出弹劾安明的奏折,和珅也随即从怀里掏出了内容相似的奏疏。和珅还进行了一番自我批评,称自己遇人不淑,理应受到处罚。 永贵没想到,和珅竟然早已做好准备,他立刻改口,弹劾和珅徇私舞弊。 乾隆表示:“永贵,你此言差矣。和珅昨日已经向朕呈递了弹劾安明的奏疏,他是被安明所蒙蔽。安明有悖人伦纲常,处以极刑。和珅虽有悔过表现,却也应当惩戒,降两级留用。” 和珅的这番机敏表现,让他保住了自己的项上人头和乌纱帽。 当然,和珅能全身而退,除了自己的随机应变以外,也离不开乾隆对他的宠幸。 乾隆一直想找机会,再次提拔和珅。很快,机会就来了。 云南总督李侍尧,被云南粮储道海宁揭发,涉嫌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乾隆当即命令和珅,前往云南查办此事。 云南州府遍布李侍尧的亲信,和珅此行举步维艰。和珅灵光一闪,决定先逮捕李侍尧的管家赵一恒。 此前,李侍尧早已跟赵一恒通过气,面对审问赵一恒一口咬定,李侍尧不曾贪赃枉法。和珅将各种酷刑都用了一遍,赵一恒终于招架不住,把李侍尧的所作所为一股脑的吐了出来。 有了赵一恒提供的罪状,和珅办案更有底气了。 和珅召集云南各大官员,当着李侍尧的面,向他们宣读赵一恒的人罪状。 这些原本忠于李侍尧的大臣们,见和珅已经有了充足的证据,不得已调转枪口,指向李侍尧。所谓墙倒众人推,所有参与或没参与李侍尧贪污案的官员,都摇身一变成了污点证人。 李侍尧一案,已经办成了铁案,按照大清律法应当处以极刑。 但和珅留了个心眼,他把“斩立决”改成了“斩监候”。 这其实是和珅给自己、乾隆、李侍尧,留的一条退路。 不过,大学士九卿在商议过后,联名向乾隆上疏,称应将李侍尧改为“斩立决”。 乾隆并未当即采纳,而是又让各直省督抚议。各督抚大都请乾隆以“斩立决”处置李侍尧。 作为李侍尧案的主管大臣,和珅猜透了乾隆的意思--保李侍尧一命。 参悟圣意的和珅,在深夜入宫,觐见乾隆皇帝。 和珅呈上了一份联名奏折,署名的是各省督抚,不同的是,他们竟然改口,认为不应将李侍尧“斩立决”,而应“斩监候”。 乾隆读完奏折,不自觉的笑了起来,直夸和珅会办事。 次日早朝时,和珅带头禀告:“李侍尧历任封疆大臣,功勋卓著,干力有为。请用议勤议能之例,饶他一命。” 乾隆点点头:“念李侍尧是初犯,而且罪行不重,就宽他一线吧。” 和珅能成为乾隆最信任的大臣,靠的就是长袖善舞和揣摩圣意。身为权臣,和珅做的不是治理国家,而是迎合圣意,他不是忠直之臣,却是能臣、弄臣。
和珅深夜进宫,提前递上了一份揭发李侍尧的密折,乾隆心领神会地夸奖了和珅两句,就让
麻麻赖赖
2025-04-07 14:59:35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