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地记者格奥尔基.佐托夫在其脸书上发文披露了一则鲜为人知的事:一个88岁的老人每天都跑去登记入伍...... 莫洛佐夫,这个名字在俄罗斯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生命轨迹跨越了沙皇俄国的腐朽与革命的洪流,也见证了苏联的崛起与变迁。生于1854年的他,出生在沙俄雅罗斯拉夫尔州的一个农庄里。父亲是个小贵族,拥有一片庄园,而母亲则是名农奴,这样的家庭背景让莫洛佐夫自幼便接触到社会的两极——贵族的优越与农奴的压迫。这种鲜明的对比深刻影响了他对社会不公的看法,奠定了他日后革命思想的基础。 莫洛佐夫天资聪颖,早年便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无论是化学、物理学、天文学,还是数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他都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与此同时,他对沙皇的专制统治充满了愤怒,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将这种愤怒转化为行动。在20岁那年,莫洛佐夫毅然投身到俄国革命运动中,成为了沙俄统治的强烈反对者。 然而,革命活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由于莫洛佐夫的激进思想与频繁的政治行动,沙俄政府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为了逃避追捕,他曾两度流亡西欧,先后居住在瑞士、英国和法国等地,并且结识了当时的革命领袖——马克思。尽管身在异乡,但莫洛佐夫始终没有放弃对故土的思念与革命的渴望,每次回到俄罗斯,他都参与到反对沙皇的运动中,结果几乎每次都被逮捕,最终累积了28年的监禁生涯。 尽管身陷囹圄,莫洛佐夫并没有因此而屈服。监狱成为了他自学的宝贵时光,他在漫长的囚禁中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涵盖了从科学到哲学的广泛领域。他深入学习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不仅如此,他还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写下了一些讽刺沙皇的诗句。 1906年,莫洛佐夫终于出狱。他的学识和革命经历让他在俄罗斯学术界迅速获得了关注,并很快成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一名教授。他不仅在学术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还被选为杜马议员。然而,莫洛佐夫的过往并没有被遗忘,政府在审查他后,立即撤销了他的议员资格。然而,即便如此,学术界的青睐并未减少。各大科学协会纷纷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并资助他进行研究。莫洛佐夫在短短几年内出版了26部学术著作,进一步巩固了他在科学界的地位。 到了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斯大林迅速提升军备,防范纳粹德国的扩张威胁。此时的莫洛佐夫虽然已接近80岁,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他热衷参与国防民兵训练,展示了卓越的狙击技艺,并以优异成绩完成了训练。 1941年,当德军闪击苏联的消息传来,一股忧国忧民的热血涌上莫洛佐夫的心头。"祖国危难当头,莫洛佐夫岂能袖手旁观?"他对征兵处的军官说。 起初,军官们对这位87岁高龄的老者参军的请求不以为然。然而,莫洛佐夫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他开始每天往返于征兵处,恳求军官批准他上前线。军官们被他的爱国热忱所感动,最终同意让他以"军事观察员"的身份奔赴前线。 莫洛佐夫再度来到阔别已久的圣彼得堡时,列宁格勒保卫战正打得如火如荼。炮火纷飞中,他背着一支老式的莫辛纳甘步枪,身着一身整齐的军装,来到驻守在涅瓦河畔的一个连队。 "报告!"莫洛佐夫用洪亮的声音向连队长报到。年轻的连队长抬头一看,不禁愣住了——眼前这位"新兵",须发皆白,年事已高,却依然神采奕奕,军姿笔挺。 连队长核实过莫洛佐夫的身份后,更是肃然起敬。眼前这位老者,正是声名远播的革命家、科学家莫洛佐夫!他的传奇人生早已是军中佳话。 莫洛佐夫谢绝了连队长的特殊照顾,表示自己来前线就是为了战斗,要求与普通士兵一样吃苦耐劳。他被分配到一个狙击手班,专门负责在残垣断壁中搜索德军目标。 白天,莫洛佐夫和战士们一起巡逻、警戒。入夜,他却独自坐在简陋的工事里,借着微弱的烛光,用他那布满皱纹的手,在纸上演算各种数学模型。原来,莫洛佐夫正在用物理学知识,精心计算风速、气压等因素对射击的影响。 就这样,莫洛佐夫以他特有的科学思维,指导自己在战场上的每一次出击。当德军的炮火再次袭来时,他凭借娴熟的狙击技巧,冷静地扣动扳机,将枪口瞄准敌人的火力点。 硝烟散尽,只见莫洛佐夫仍端坐在狙击阵地上,犹如一座古铜雕像,令在场的战士们敬佩不已。这一夜,莫洛佐夫和他的战友一起,粉碎了敌人一次次疯狂的进攻。 莫洛佐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头可断、血可流,但革命理想不可丢"的坚定信念。他那矍铄的身影,成为守卫列宁格勒的一面旗帜,激励着一批批青年投身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 最终,在全体苏联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德国法西斯的军事机器被彻底粉碎。卫国战争,胜利了!而莫洛佐夫,这位白发苍苍的传奇战士,也完成了他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
俄罗斯战地记者格奥尔基.佐托夫在其脸书上发文披露了一则鲜为人知的事:一个88岁的
墨染青天
2025-04-07 18:53:33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