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钱学森先生的岳父蒋百里曾这样评价日本的军队:“日本陆军的强,是世界少有的;海军的强,也是世界少有的,两个强加在一起,却成为弱。” 蒋百里的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他对日本军事体系深入观察后的结论。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单独拎出来看,都是当时世界级的存在。陆军靠着纪律严明和步兵作战能力,打出了名堂;海军在东乡平八郎的带领下,对马海峡一战直接把俄国舰队打得满地找牙,奠定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可问题就出在这两个“强”身上——它们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蒋百里看透了这一点:表面上的强大掩盖不了内斗的致命伤。这种内耗有多严重?从明治维新开始,这俩就没消停过。 要说陆海军的恩怨,得从日本的封建时代讲起。明治维新后,陆军基本被长州藩把持,海军则是萨摩藩的地盘。这两帮人本来就是老对头,维新后虽然国家统一了,但派系斗争一点没少。陆军觉得自己是“陆主海从”的老大,海军得听它的;海军不干啊,尤其在对马海峡战役后,觉得自己功劳大,凭啥听陆军的?于是双方争了个“陆海对等”的地位。可这所谓的平等只是面子工程,底下还是互相看不上。陆军嫌海军抢风头,海军觉得陆军土包子,矛盾越攒越深。 这种对立不是光嘴上吵吵就算了,直接体现在行动上。陆军不服气,自己造运输船,甚至还搞起了航空母舰,想甩开海军单干;海军呢,把“零式”战机当宝贝,陆军求空中支援?门都没有!这还不算啥,最离谱的是两边资源还互相抢。陆军造船,海军造飞机,钱花了一堆,效率低得吓人。到最后,日本的军费没少花,可真用到战场上的没多少,全在内耗里烧没了。 说到内斗的代价,中途岛战役绝对是个绕不过去的例子。1942年,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跟美国干了一仗,结果惨到不行,四艘主力航母全没了。这本来是日本战局的大转折,可你猜怎么着?海军大佬山本五十六愣是没把这事儿告诉陆军,连首相兼陆军大臣东条英机都被蒙在鼓里。东条后来气得直拍桌子,说自己一个月后才知道败仗的事儿,具体情况还是一团迷雾。你说这叫什么配合?高层都这样,底下部队还能指望啥? 这场仗不光是输了航母,更暴露了陆海军的隔阂。海军怕丢脸,捂着消息不放;陆军被晾在一边,根本没法调整战略。结果就是两边各自打各自的,战场上形同陌路。这种不信任和信息不通,直接把日本的整体战力拉下水。中途岛的失利,不是美国多厉害,而是日本自己把自己搞垮了。蒋百里说的“合则弱”,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中途岛是外战失利,那1936年的“226事件”就是内斗的内战巅峰。当时陆军里“皇道派”的年轻军官看不惯高层,发动政变,杀了好几个高官,里面还有海军的人。海军一听,火了,直接派军舰开到东京湾,炮口对准陆军,摆出一副要干架的架势。后来叛乱被压下去,19个主谋被枪毙,“皇道派”也完了。可这事儿没解决问题,反而让陆海军更对立。陆军觉得海军多管闲事,海军嫌陆军瞎折腾,两边嫌隙更大了。 这还不算完,事件之后,陆军内部还分裂了,派系斗争没停过。海军那边也好不到哪去,盯着自己的利益不肯松手。战后有人统计,日本陆海军在二战期间,70%的精力都用来对付自己人,只有30%拿去打外敌。这数字听着都让人头皮发麻。一个国家的军队,把大半力气花在内讧上,还怎么打仗?这种内耗,直接成了日本战败的导火索。 蒋百里在《国防论》里早就说过,军事力量的强弱,不看武器有多少,也不看士兵多猛,关键在能不能拧成一股绳。日本陆海军的例子,简直就是这话的活教材。两支顶尖部队,本该是1+1大于2,结果硬生生搞成了1+1小于1。他这话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少关注,但真正让人服气,还是二战的结果。日本的失败,不是输在兵力不够,也不是输在装备不行,而是输在内部不团结。 看看战后日本的反思,很多人都承认,陆海军的内斗是最大的败因。资源浪费、战略失误、信息不通,哪一条都跟内讧脱不了干系。蒋百里当年在民国讲这些,不光是说给日本人听,更是提醒咱们自己。一个军队要是不能一条心,再强的家底也得败光。这道理搁现在也一样,团队不和,什么事儿都干不成。
1945年,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来到日本后,生活靡乱无度,不仅多年霸占着日本第一
【2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