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4年,清军在郭隆寺激战并大败两万喇嘛。清军攻克郭隆寺后,岳钟琪不仅将投降的6000喇嘛全部处死,让青海喇嘛谈岳色变。而且岳钟琪认为郭隆寺乃藏污纳垢之地,于是一把火将这座青海最大的寺庙烧成了灰烬。 要聊这场仗,得先说说1724年的青海是个什么情况。那时候,清朝康熙皇帝刚去世不久,雍正刚登基,全国局势还算稳定,但边疆问题一直没消停。青海这块地方,地处高原,藏族人居多,喇嘛教势力特别强。郭隆寺作为青海最大的寺庙,不光是宗教中心,还掺和了不少政治的事儿。当时的青海,有个叫罗布藏丹津的蒙古和硕特部首领,他野心不小,仗着自己有点势力,想在青海搞独立,跟清朝对着干。 罗布藏丹津跟郭隆寺的喇嘛关系密切,寺里不少人支持他,甚至给他提供人力和财力。雍正皇帝哪能忍得了这个?于是派了大将岳钟琪去平乱。岳钟琪是个狠角色,带兵打仗从不手软。他接到命令后,带着清军直扑青海,目标就是罗布藏丹津和他的根据地——郭隆寺。 这场仗可不是小打小闹。罗布藏丹津拉了两万喇嘛和部众,准备跟清军硬碰硬。清军人数虽然没那么多,但装备好,纪律严,战斗力不是盖的。两边一交手,郭隆寺就成了主战场。 仗打得特别激烈。喇嘛们虽然人数多,但大多是临时凑起来的队伍,没啥正规训练,武器也比不上清军的火器。岳钟琪这边呢,战术很明确,先围住郭隆寺,断他们的补给,再集中火力猛攻。喇嘛们拼死抵抗,但压根不是对手。清军步步推进,最后硬是把寺庙给攻下来了。 打到最后,两万喇嘛死的死、逃的逃,剩下6000人实在扛不住了,举手投降。按理说,投降了就该留条命吧?可岳钟琪不这么想。他觉得这些喇嘛不是普通僧人,而是罗布藏丹津的帮凶,留着就是祸患。于是,他下令把这6000人全杀了,一个不留。这事儿干得太绝,青海的喇嘛从那以后一提岳钟琪就腿肚子发抖。 杀完人还不算完,岳钟琪又干了一件大事——一把火把郭隆寺烧了。这座寺庙在青海地位很高,藏族人眼里的圣地,就这么没了。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岳钟琪为啥这么狠,连寺庙都不放过? 其实,他有他的想法。岳钟琪觉得,郭隆寺不是单纯的宗教场所,而是罗布藏丹津搞乱的窝点。寺里藏了不少武器和物资,还有喇嘛参与叛乱,这地方在他眼里就是“藏污纳垢”。烧了它,既能断叛军的根,也能给其他想闹事的人一个警告。雍正也支持这个决定,毕竟对清朝来说,稳定边疆比啥都重要。 不过,这一把火烧得太彻底,把青海藏族人的心也烧伤了。郭隆寺没了,宗教信仰受到打击,当地人对清廷的怨气也越来越大。 说实话,岳钟琪不是啥好脾气的主儿。他是四川人,家里世代从军,自己打小就跟着父亲上战场,练就了一身硬本事。到了雍正年间,他已经是清军里的顶尖将领,打仗果断,下手狠辣。不过,他也不是光会杀人。他懂军事,会治军,平青海叛乱后,还帮着清廷在当地搞了不少建设,比如修路、设驿站,稳定局势。 但他的铁血手段真不是盖的。杀6000投降的喇嘛,烧郭隆寺,这两件事儿搁谁身上都得背骂名。有人说他这是忠于朝廷,果断除患;也有人说他太残忍,连点人性都没有。反正,岳钟琪这人吧,黑白分明,看你站哪边。 这场仗打完,罗布藏丹津的势力彻底垮了,青海的叛乱也算平了。清朝在西北的统治稳了不少,雍正挺满意,赏了岳钟琪不少东西。但这胜利的代价太大了。6000条人命,加上郭隆寺一把火烧光,青海藏族人对清廷的信任基本没了。后来几十年,当地小规模的反抗就没断过。 再说宗教方面,郭隆寺被毁,对藏传佛教在青海的传播是个重击。喇嘛们的威信下降不少,很多信徒觉得信仰没依靠了。这事儿还传到了西藏,拉萨那边对清廷也多了几分戒心。可以说,岳钟琪这一仗打赢了军事,却输了民心。
1724年,清军在郭隆寺激战并大败两万喇嘛。清军攻克郭隆寺后,岳钟琪不仅将投降的
历史海大富
2025-04-07 19:20: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