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展
密摺背后的权力运作:王鸿绪与康熙皇帝的机密往来
密摺
王鸿绪
清康熙四十四年到六十年间(1705-1721)
故宫002511-002558、故宫002570-002573
在清宫剧中,经常可以看到皇帝批阅奏摺的场景,但您可能不知道,“奏摺”这个名称和制度,其实是由康熙皇帝创立。
清代初期的文书制度,经常造成延误或洩密等弊端。有鑑于此,康熙皇帝结合满人请安问候的习俗,要求亲信官员另外透过请安奏摺,直接向他报告地方上的见闻,他也会藉此询问地方事务。后来扩展到一般大臣也能上奏摺,奏摺的形式也有了一定的规范,成为清代最主要的文书制度。
眼前这批〈王鸿绪小密摺〉是康熙皇帝和王鸿绪君臣之间往来的文书,王鸿绪曾经担任礼部侍郎、工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等职位。一般来说,官员写好奏摺后会加以密封,由亲信送到紫禁城,再辗转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亲自批阅。
这批密摺总共有52件,撰写时间大约在1705到1721年(康熙四十四年到六十年),尤其集中在1705到1708年,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期间。王鸿绪向皇帝报告的机密事件包含官员包庇、受贿、侵吞公帑,以及地方官员诱骗江南女子到北京等。值得注意的是,这批密摺的大小尺寸不一,反映出奏摺推行初期尚未规范化的情形。
历史文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