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何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历史回响与时代启示 (2025年4月8日) 1928年的井冈山,一支衣衫褴褛的革命队伍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点燃了星星之火。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剖析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这篇诞生于危难之际的著作,不仅为当时的革命指明了方向,更在百年历史长河中持续激荡着思想的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国情、把握规律的经典范本。 一、历史坐标中的破局智慧 毛泽东的论述打破了“城市中心论”的桎梏,揭示了中国革命必须扎根农村的特殊规律。他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使帝国主义间接统治下的军阀割据成为常态,这种“白色政权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为红色政权提供了生存空间。通过对湘赣边界八月失败的经验总结,毛泽东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核心思想: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土地革命凝聚农民,以武装斗争保卫政权,以党的建设确保方向。这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见,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对共产国际教条的盲从,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文中提出的五个存在条件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基础、大革命遗留的群众基础、持续发展的革命形势、正式红军的武装保障以及党的正确领导。这些要素环环相扣,不仅解释了红色政权的生存逻辑,更揭示了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规律。正如毛泽东所言,这种“奇事”只能发生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这一判断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深层矛盾,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现实观照下的精神遗产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语境下重读此文,更能体会其方法论价值。毛泽东分析问题时展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特质,与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智慧一脉相承。文章强调要根据“统治阶级政权的暂时稳定时期和破裂时期”采取不同策略,这种实事求是、灵活应变的思想方法,正是中国共产党突破计划经济桎梏、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神源头。 文中对“经济问题”的前瞻性关注,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得到创造性发展。当年井冈山时期“储备粮食、建设医院”的实践经验,已升华为“精准扶贫”“产业振兴”的系统工程;而“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建军思想,则演变为新时代强军目标的战略布局。更值得深思的是,毛泽东将“党的政策不错误”作为政权存续的关键条件,这与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的政治自觉形成历史呼应。 三、文明演进中的永恒启示 该著作蕴含的“人民至上”理念,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精神密码。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工农群众经过民主的洗礼”形成的革命基础,这种对民众力量的信任与依靠,在抗疫斗争中转化为“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执政伦理,在脱贫攻坚中体现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文章揭示的“水能载舟”规律,在数字时代演变为“网民来自群众,群众上了网”的治理新思维。 面对百年变局,著作中“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战略智慧焕发新机。就像当年利用军阀矛盾开辟根据地,今日中国在全球化变局中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昔日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维,转化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南南合作实践。而文中强调的“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正是我们在科技革命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的行动指南。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点回望,这篇写于茅草屋中的雄文,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它不仅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至暗时刻找到光明之路,更启示着我们: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永远要在历史的具体性中寻找答案,在人民的创造性中汲取力量,在时代的挑战中开辟新局。这种将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相统一的智慧,正是中国共产党历经世纪风雨依然风华正茂的精神密钥。
星星之火何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历史回响与时代启示 (20
刘昌刚呀
2025-04-08 05:32:0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