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2月3日,团长柴意新带着常德城内仅存的51人,大喊“血战到底"后,在

蜀山史道道 2025-04-08 10:14:37

1943年12月3日,团长柴意新带着常德城内仅存的51人,大喊“血战到底"后,在春申墓前,向蜂拥而来的上千日军发起决死冲锋。

1943年的深秋,中国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时刻,日军为了牵制中国军队反攻缅甸,同时掠夺湖南地区的粮食资源,集结了五个师团的兵力,向常德发起了猛烈进攻。

这场战役不仅是常德一城的存亡之战,更是关乎整个抗日战争局势的关键一役。

常德,这座位于湖南西北部的古城,突然成为了各方瞩目的焦点,蒋介石深知常德的战略重要性,严令第六战区长官孙连仲务必守住常德。

同时,他还调动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命令其派兵支援,整个国民政府高层都在关注着这场即将爆发的大战。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名叫柴意新的团长,带领着他的第169团进驻了常德。

柴意新,这个出身于四川合川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青年,此时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他的军旅生涯可以说是与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紧密相连。

1925年,年轻的柴意新考入了黄埔军校,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他受到了共产党人李鸣珂和自己的大哥柴崇林的影响,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那时起,救国救民的理想就深深地扎根在了柴意新的心中,毕业后,他参加了北伐战争,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一步步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团长。

柴意新的军事才能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和上高会战等重大战役。

每一次战斗,柴意新都表现出色,赢得了上级的赏识,特别是在1943年6月的鄂西会战中,担任第七十四军第五十八师副参谋长的柴意新,凭借其出色的指挥才能,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命运的车轮总是难以预料,就在柴意新刚刚结婚数月之后,他就接到了驻守常德的命令。

11月4日,柴意新带着对妻子的不舍,随第五十七师进入了常德城,一进城,他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防御准备工作中。

常德保卫战的序幕就此拉开,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57师在师长余程万的带领下,展开了顽强的抵抗。余程万是黄埔一期生,以善守著称,在他的指挥下,57师将士们誓与常德共存亡。

战斗异常惨烈,日军不断增兵,从最初的数万人增加到近十万人。他们不仅有优势的兵力,还拥有强大的火力支援。面对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57师的将士们却毫不畏惧。从最初的8000多人,到最后只剩下不到500人,他们始终坚守阵地,寸土不让。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柴意新的第169团担负着守卫常德东门的重任,从11月18日开始,柴意新就带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他们在东门外的阵地上,与日军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每一次日军的进攻,都被柴意新和他的战士们顽强地击退。

然而,面对日军源源不断的增援,常德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到了12月初,常德城内只剩下了不到500名守军。

在这危急时刻,余程万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将带领大部分剩余官兵突围,而让柴意新率领50多人留守城内,掩护突围行动。

柴意新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几乎等同于死亡的任务,他带领着最后的51名勇士,在华晶玻璃厂设立了最后的防线。

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为其他战友争取突围的时间,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

12月3日凌晨,当最后的突围时刻来临时,柴意新率领着他的战士们向敌人发起了最后的冲锋,他们冲出玻璃厂,一路杀到了大兴街。

在春申君墓前,柴意新身先士卒,奋勇向前,就在这最后的时刻,一颗敌人的炮弹夺走了这位英雄的生命。

柴意新,这位年仅38岁的团长,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赞歌。

常德保卫战最终以失守告终,但这场战役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

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实力,为后续的反攻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常德保卫战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之一,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柴意新的英勇事迹很快传遍了全国,1944年2月26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奉蒋介石之命,要求对包括柴意新在内的"常德八勇士"给予特别奖赏与授勋。

同年3月29日,在柴意新的家乡四川合川,各界人士自发组织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表达对这位英雄的崇高敬意。

0 阅读:33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