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北京,慈安太后正翻阅奏折,突然感到全身发热呼吸急促,这时一名太监走进房

平原隐者吖 2025-04-08 10:15:55

1881年北京,慈安太后正翻阅奏折,突然感到全身发热呼吸急促,这时一名太监走进房间,慈安双手撑着桌子用力起身,踉跄着走到太监面前跪下磕头,太监吓得也赶紧跪下扣头,并大声呼喊着:“太后!您清醒一下......” 一时之间,慈安太后宫中一片混乱,尤其是贴身伺候的太监宫女们,他们最为慌乱。 明明前一天,慈安太后还精神饱满的上完了早朝,在众位大臣面前议政时丝毫没有异常,怎么会突然发病呢? 他们赶紧跑着去太医院请太医,慈安太后的病来的突然,病症也非常罕见,他们不敢轻待,赶紧将慈安太后抬到了寝殿的床上。 等到太医赶到之后,众人都等着太医给出治疗之方,却只听太医跪下宣布:“慈安太后已暴毙身亡,药石无医。” 这时候,一直在慈安太后身边侍候的宫女悲恸的跪在慈安太后床前,大喊:“怎么可能,前一天慈安太后得太医院诊断只是普通感冒而已,并非致人之死得大病,怎么会突然之间暴毙身亡呢?” 《清稗类钞》一书中,有一名太医的病案也能从侧面佐证这名宫女所言,或许也能从之得知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真相。 在慈安太后突然病故的前一天,曾有一天晚上感觉到身体不适,以为是偶感风寒所致,次日清晨便召太医薛福辰进宫请脉。 太医诊断过后认为病情不严重,只要静心调养,注意保暖即可。 还是在身边宫女的再三请求之下,薛福辰才给慈安太后开了药方,并一再声称只是“略用清热发表之品”,为了防止身边宫女乱用药,薛福辰还有意削弱了药物剂量。 到当天傍晚,薛福辰在太医院值班时,突然听到慈安太后宫中急召太医。 没过一会儿,又听闻宫中宦官传话,“宫中传东后上宾,已传吉祥板矣”,即东太后已经殡天,开始预备棺木了。 薛福辰不敢相信,以为只是宫中传的流言,因为当天清晨他刚请过脉,如今脉案还记录在册。 “今晨尚请脉,不过小感风寒,肺气略不舒畅耳,何至是?或外间讹传”,慈安太后只是偶感风寒,再不济也只是风寒加重,根本不至于暴毙身亡这个程度。 等到看到内务府的大队人马进宫为慈安太后预料后事,才敢确信慈安太后的死讯。 薛福辰一时之间无法接受,他不敢相信短短几个时辰过去,人就没了,书中记载薛福辰的表现也非常值得深究,“福辰乃大戚”,并哭着说了一句话:“天地间岂有此事!” 由此种种,均可从侧旁证,慈安太后之死并非病因,很可能是后宫某些隐晦的原因所致,而所有的矛头均指向了慈禧太后。 慈安太后一死,所有的权势便都集中在同治帝母子手中,其中尤其是长期把握朝政的慈禧太后。 毕竟,同治皇帝继位之后,册封慈安太后为母后皇太后,同时慈禧作为同治帝生母,也册封为圣母皇太后,同治帝年幼,两位皇太后垂帘听政,由此也有东西太后二宫听政的说法。 慈安太后作为先帝咸丰的正妻,声望、资历、影响力都高于慈禧,因此,尽管慈禧太后为同治皇帝的生母,垂帘听政期间,并不如慈安太后声誉高。 此外,慈安太后能够得到朝臣认可的原因还在于其以大局为重的性格和品行,慈安太后行事低调,平日里除非有事关朝廷稳固的重大事件,否则很少对朝政插手。 而慈禧太后一朝得势,不仅不把自己的儿子同治帝放在眼里,还屡次利用自己的权势干预朝政,纵容自己的亲信宦官安德海胡作非为,二人在政见上必然是合不来的。 慈安太后作为先帝正妻,又是同治皇帝名义上的嫡母,自然处处都可以压慈禧一头,这也是后世大都将慈安太后之死与后宫权势争斗挂钩的原因之一,慈安太后一死,慈禧在前朝后宫便更加“自得”,不再受人压制,尽可肆无忌惮染指皇权,没人敢再说个不字。 在《清宫遗闻》中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慈安太后虽然对权力不感兴趣,但并非没有政治才华。 甚至对于东宫太后慈安的德行与行事风格,老百姓多有赞同,当时的民间,甚至出现了“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的说法。    

0 阅读:0
平原隐者吖

平原隐者吖

人,在不在江湖,都会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