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周总理率众代表视察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特意设宴款待,还站出来向周总理

蜀山史道道 2025-04-08 10:17:31

1961年,周总理率众代表视察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特意设宴款待,还站出来向周总理敬酒,没成想周总理却回答说:“你要敬我一杯可以,但得有个条件!”

1961年的秋天,中国正处在一个艰难的历史时期。==,这一年的9月,庐山上云雾缭绕,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刚刚落下帷幕。

会议结束后,一位身材瘦削、精神矍铄的中年人带着两位随行人员,踏上了南下的列车,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而他此行的目的地,是有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省。

周恩来此次南下,由主管农业的副总理谭震林和主管政法工作的副总理罗瑞卿陪同,对于周恩来来说,这次江西之行意义非凡。

自1927年南昌起义后,他已经整整34年没有踏上这片热土了,当列车缓缓驶入南昌站时,周恩来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望着窗外熟悉又陌生的景象,心中涌起无限感慨。

抵达南昌后,周恩来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紧张的视察工作中,在与江西省领导的一次晚餐会上,周恩来的话题不经意间转到了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上。

"你们不是有个《江西是个好地方》的歌子吗?"周恩来笑着说,"这个歌儿不错,江西确实是个好地方,三面环山,还有鄱阳湖,既是鱼米之乡,又是革命老根据地,"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江西这片土地的赞美和深厚感情。

然而,周恩来此行的目的并非只是缅怀往事,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全国粮食短缺,百姓生活困难,作为国家总理,周恩来为解决粮食问题四处奔波调配,日夜操劳。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西的粮食生产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江西在这个艰难时期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韧性。

1961年,江西省的粮食产量达到了125.5亿斤,比1957年增长了24.7%,成为全国少数几个粮食生产保持增长的省份之一。

这个数字背后,是江西人民付出的艰辛努力,也是江西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

正是基于对江西粮食生产情况的了解,周恩来在晚宴上提出了一个看似轻松实则意味深长的"赌约",他对省委书记刘俊秀说:"咱们俩干一杯酒,要增加外调粮食一亿斤!如果干两杯呢?那当然是增加两亿斤了,我们干三杯,就增加三亿斤,你看好不好?"

这个提议一出,在座的人都愣住了,谭震林和罗瑞卿很快反应过来,开始给刘俊秀打气。

刘俊秀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要求,一时间有些为难,他清楚地知道,要拿出额外的三亿斤粮食绝非易事,但他也深知,总理此举必有深意。

经过短暂的思考,刘俊秀郑重地答应了下来:"好,就按总理的意见办,总理的心情我们理解,国家有困难我们应该大力支援,三亿斤就三亿斤!"

周恩来听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举起酒杯,一口气喝下了三杯酒,酒过三巡,周恩来的面色略有红润,但这并非因为酒力,而是因为高兴能够为解决全国的粮食问题又迈进了一步。

事实上,周恩来提出增加外调粮食的要求并非心血来潮,早在来江西之前,他就对江西的粮食产量和人均口粮情况做过详细调查。

他很清楚,虽然江西也面临困难,但相比其他严重缺粮的省份,如山西、山东、河南等地,江西的情况要好得多,增加三亿斤外调粮食虽然有困难,但对江西来说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视察过程中,周恩来不仅关注粮食生产,还特别关注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状况,他深知,要提高粮食产量,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至关重要。

因此,他提出要改善基层干部的生活条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这一举措既体现了周恩来的远见卓识,也显示出他对基层工作的深入了解。

周恩来此次江西之行,不仅为全国解决了部分粮食困难,也给江西的干部群众带来了巨大鼓舞。

在随后的日子里,江西上下齐心协力,不仅完成了原定的12亿斤外调粮食任务,还额外增加了3亿斤,兑现了与周总理的"赌约",这不仅体现了江西人民的担当精神,也展现了他们对国家的无私奉献。

周恩来离开江西后,仍然心系全国的粮食问题,他继续奔波于全国各地,调查粮食生产情况,协调粮食调配。

在他的努力下,粮食从产量较高的地区调往缺粮地区,缓解了部分地区的粮食危机。

这一时期,周恩来工作异常繁忙,无论多晚,只要有关于粮食调运的问题,他都会亲自过问,他深知,粮食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计,容不得半点马虎。

正是有了周恩来这样殚精竭虑的领导人,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才得以渡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年困难时期最终得以渡过,百姓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粮食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这段历史,成为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生动写照。

0 阅读:81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