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新四军第5支队把几百名日军,包围在一座四合院里面,日军器张表示新四军

时说历史 2025-04-08 10:23:40

1940年,新四军第5支队把几百名日军,包围在一座四合院里面,日军器张表示新四军攻不进来,然而让日军没想到的是,新四军竟然用火攻,日军被逼的只能抱头鼠窜。

1940年的春天,安徽大地上战火纷飞,日寇的铁蹄肆虐中华大地已有三年之久,但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却愈挫愈勇,在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上,一个名叫罗炳辉的人正带领着他的部队,为民族解放事业奋勇拼搏。

罗炳辉,字子瑜,1897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一生,注定与这片土地的命运紧密相连。

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军事指挥员,罗炳辉的人生轨迹,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他指挥了多次成功的战役,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那惊心动魄的"三打来安"。

1939年7月,新四军第五支队在罗炳辉的率领下正式成立,这支部队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却很快成为了新四军中的一支劲旅。

罗炳辉带领第五支队,不仅在来安城的战斗中屡建奇功,更在后来的皖南事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保存新四军的有生力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来安城,这个位于长江以北、津浦铁路以东的小城,在当时的军事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就像一颗钉子,牢牢钉在新四军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南大门上。

日军凭借这个据点,不断对我根据地进行骚扰和"扫荡",罗炳辉深知,只有拔掉这颗"钉子",才能保障根据地的安全,为抗日斗争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就此展开,罗炳辉率领新四军第五支队,前后三次对来安城发起进攻,这不是简单的重复作战,而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每一次进攻,罗炳辉都根据敌情变化,采取不同的战术,有时设伏,有时夜袭,有时则采取迂回包抄的方式,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让日军防不胜防,也充分体现了罗炳辉将军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1940年5月,罗炳辉再次率军向来安城进发,这次战役被后人称为"三打来安"中最为关键的一战,当时,日军在来安城已经盘踞多时,城内布防森严。

如何在不造成己方重大伤亡的情况下攻克这座坚城,成为摆在罗炳辉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缜密的侦察和周密的计划,罗炳辉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四面包围"的策略,他派出一支小分队佯装攻城,引诱日军出城追击。

日军果然中计,追出城外后很快落入新四军的包围圈,面对突如其来的包围,日军仓皇失措,只得退守一座坚固的四合院内。

四合院高大的围墙成了日军最后的庇护所,他们在院内架起机枪,向外疯狂扫射,妄图阻挡新四军的进攻,面对这种情况,罗炳辉冷静地分析局势。

他深知,如果强行突击,必将造成重大伤亡,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闪现——火攻!

罗炳辉立即下令部队收集易燃物品,同时准备炸药包,当夜幕降临,四合院四周突然燃起熊熊大火。

火舌吞噬着一切,浓烟滚滚升腾。被困在院内的日军顿时陷入恐慌,有的被烧死在火海中,有的试图冲出院门逃生,却被早已埋伏在外的新四军战士用机枪扫倒。

这场战斗的胜利来之不易,当最后一个日军被消灭,整个四合院化为一片焦土时,罗炳辉的心情异常复杂。

胜利的喜悦中,又夹杂着对生命逝去的沉重,他深知,战争是残酷的,但为了民族的解放,这场战争又是必须的。

战斗结束后,罗炳辉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立即带领战士们清理战场,救助受伤的同志。

同时,他还亲自向当地百姓宣传抗日的决心和信心,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罗炳辉的这种作风,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衷心拥护,人们纷纷为新四军送来食物和水,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这种军民鱼水情深的关系,成为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的重要基础,罗炳辉深知,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因此,他始终坚持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这也成为新四军能够在艰苦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打来安"的胜利,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彻底打破了日军在这一地区的统治,为新四军在津浦路东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安城的百姓终于摆脱了日军的暴政,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整个根据地军民的斗志,也让日军对新四军的实力有了新的认识。

0 阅读:97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