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次严打,总计持续了3年时间。严打的口号“可抓可不抓的,坚决抓;可判可不判的,坚决判;可杀可不杀的,坚决杀。” 1983年,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活力,可社会治安却亮起了红灯。城市里“三无”人员——无工作、无住所、无合法收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没活路可走,不少人就干起了违法犯罪的勾当。数据显示,1981到1983年,全国刑事案件蹭蹭上涨,恶性案件更是翻倍增长。拿北京来说,1978年全年发案14400起,到1983年猛涨到53900起,五年涨了近三倍。抢劫、盗窃、诈骗让老百姓叫苦不迭,工厂生产、学校教学都被搅得一团乱。群众意见大了,要求政府赶紧管管,社会呼声一天比一天高。 中央也不是瞎子聋子,看得清形势。1983年7月,中央政法委发通知,要在全国搞一场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专项斗争。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了公安部的请示报告,正式拉开了第一次严打的序幕。这次严打可不是小打小闹,口号喊得响亮:“可抓可不抓的,坚决抓;可判可不判的,坚决判;可杀可不杀的,坚决杀。”这意思很明白:对犯罪分子绝不手软,零容忍,来真的。 严打一启动,全国上下动起来了。公安、法院、检察院齐上阵,警力撒下去,城乡一起抓。从1983年到1986年,整整三年,严打就像一场大扫除,把犯罪分子往死里整。据统计,这三年破了160多万起刑事案件,打掉19.7万个犯罪团伙,抓了177万人,这数字比建国以来历次打击犯罪的总和还多。北京一地就清理了13万多可疑人员,全国收审“三无”人员170多万。抓得狠,震慑力也强,很多逃犯扛不住压力,自己跑去投案,交代罪行。 除了抓人,严打还靠群众一起干。各地成立了治保组织,老百姓也加入群防群治,跟警察一块儿巡逻、盯人。群众的力量加上警方的行动,严打的气势一下就起来了。犯罪分子躲都没地方躲,社会风气被狠狠整治了一番。 三年严打效果咋样?数据说话。1986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总结,严打后刑事案件比1983年少了25.8%。北京更明显,发案数降了43.1%,抢劫案少了76.3%,抢夺案掉了64.5%。高发案地区治安好了不少,老百姓终于能喘口气,晚上出门不哆嗦了。这成果不小,直接给改革开放保了驾护航,社会稳定了,经济才能放心往前冲。 严打不光抓了人,还清了不少隐患。在逃的、可疑的,都被一网打尽,犯罪势头被按下去好几年。群众看政府真干事,也更支持了,社会风气正了不少。 不过,严打也不是没毛病。抓得急、判得狠,有些地方程序没跟上。比如简化审判手续,先定罪后审案子,证据不够扎实也硬判,甚至量刑偏重。这种事多了,程序正义就打了折扣。虽然出发点是好的,想快点平息犯罪,可法治还是得讲规矩。这些问题后来被反思,也给以后的行动提了醒:打击犯罪得狠,但不能乱来。 1983年的严打开了个头,后来还影响了好几次大行动。1996年,第二次严打又来了,重点还是重拳出击犯罪。2000到2001年,第三次严打加了新花样,网上追逃犯成了亮点,叫“新世纪严打”。2010年,第四次严打继续干,力度不减。这四次严打一脉相承,每次都吸取前面的经验,打击犯罪的手法也越来越成熟。从线下抓人到网上追逃,技术进步了,政府维护稳定的决心也没变。 每次严打都针对当时的治安问题,策略也在调整。1983年的经验告诉后人:群众得参与,打击得果断,但程序得规范。这一路走来,反犯罪的路子越来越清晰,法治观念也慢慢强化。严打不光是抓人,更是在建一个更安全的社会。
198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次严打,总计持续了3年时间。严打的口号“可抓可不抓的,
混沌于浮云
2025-04-08 19:18:00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