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422年的魏国都城安邑,李悝在田野上听到老农抱怨说:”今年亩产又不到一石,官府的赋税却加了三次!“于是他赶紧在竹简上记下:”地力未尽,农政待改。“
李悝新上任太守的第一个月,就带着学生走遍了魏国九郡。他们用标准的铜尺重新丈量了土地,从中发现了贵族上报的耕地,竟然比实际少了三成,原来是大量的私田被瞒报而达到逃税的目的。
在朝堂上,李悝禀明情况说:”君上请看,仅邺城周边就有万亩未登记良田。“顿时,世族大夫拍桌子站起来说:”祖制岂容擅改!“
李悝则不卑不亢地说:”若按实有耕地征税,亩税可减两成,可使国库反增三倍。“魏文侯听到后,沉默了一下,接着将相印拿到李悝的面前说:”变法之事,全权交由先生。“
第二年魏国出现了大旱灾情,市面上的粮价暴涨了十倍。而李悝却打开官仓出售粮食,而且价格只是比丰收年贵了两成,霎时间就惹怒了一众商贾们。
他们围在官仓前叫骂着说:”这是断我们财路!“李悝则指着《平籴法》的内容解释说:"丰年官府平价收储,灾年平价卖出,既防谷贱伤农,又阻饥荒蔓延。"
就这样,自从有了这个平籴法后,魏国的粮仓堆积如山,农民的粮食也是多了起来。
李悝还颁布了《法经》,将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律令全部公示于大家,连庶民都能知道这部《法经》。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公平公正,当朝司徒的侄子就是就因为强占民田而被判劓刑。
经过二十年的变法,使得魏国的耕地增长了五倍。而曾经质疑变法的西河太守吴起,后来在楚国效仿李悝变法时,就感叹说:"真法不在严苛,而在明示天下。"
所以说,真正的改革从来都不是推翻一切,而是找到那把度量标准的戒尺,经过深度衡量后,在旧制与新制之间走出第三条路。
参考文献:《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