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男子有套300平的房子,委托给熟人装修,因为两人是朋友,开工前并没有商量预算,也没有签合同,给了9万元便直接开干。期间,所有装修事宜全都由熟人负责,男子并未过问,谁知,等房子装修好,熟人拿着预算单找男子结账时,他瞬间傻眼,实际费用竟然高达22万,远远超出他的预期。男子认为熟人在坑他,材料人工价格都偏高,而熟人解释:300平的房子,天王老子来了10万元也装不了呀!
(信源:深圳新闻网—2025.4.7)
当鲍某站在自家300平方米的毛坯房里,看着满地进口大理石碎料,突然意识到,那句“全权交给兄弟”的承诺,竟比深圳雨季的墙漆还不靠谱。这场始于口头信任、终于对簿公堂的装修闹剧,将熟人社会的温情假面撕得粉碎。
在鲍某的记忆里,那个决定命运的下午,普洱茶香弥漫。包工头吴某听说老友要装修豪宅,拍着胸脯保证:“咱们这交情,合同就是废纸一张!”九万元预付款瞬间到账,两个中年男人用烟雾缭绕的沉默,代替了本应详细的施工明细。
接下来的三个月,吴某在建材市场挥金如土。德国净水系统、意大利岩板、智能家居模块源源不断运往工地。鲍某偶尔巡查,总被工人们“鲍总真有实力”的恭维声淹没,硬是把询价的话咽了回去。直到验收日看到22万元账单,这位商场老手才惊觉:兄弟情义在真金白银面前,薄如装修保护膜。
“你当我开印钞机的?”鲍某攥着结算单的手背青筋暴起。吴某却掏出半米长的采购单:“光这套全屋净水就值五万!”昔日把酒言欢的兄弟,此刻为每片瓷砖的差价争得面红耳赤。这场价格拉锯战最终演变成街头闹剧——三十余名工人举着“黑心老板欠薪”的横幅围堵商铺,电子屏红光映着两张铁青的脸。
调解室内,《民法典》第469条成了破局关键。法律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合同需书面签订,而第510条指出,价款不明时应参照市场价。当第三方装修公司带着激光测距仪进场核价时,吴某坚持的“高端配置”与鲍某设想的“简装出租”终于真相大白。
专业评估锁定16万元工程造价,这个数字既否定了吴某的“顶级用料”,也戳破了鲍某的“基础预算”。签字现场,钢笔划过调解书的沙沙声,像极了二十年友情破碎的轻响。
结清尾款那日,鲍某特意选在凌晨转账。微信提示音响起时,两个男人的友情账户也完成了最终清算。这场价值七万元的社会课证明:再深厚的人情,也抵不过契约精神的轻轻一击。
这场因“面子工程”引发的装修纠纷,犹如现代商业文明的生动注脚。当《民法典》的理性之光照射进熟人社会的模糊地带,暴露出口头承诺背后的权责黑洞。鲍某与吴某的遭遇警示我们:真正的信任不该是逃避契约的遮羞布,而应建立在明码标价的坦诚之上。那些羞于启齿的“先小人后君子”,恰是维系情义最坚韧的保险绳。在市场经济与乡土人情激烈碰撞的今天,唯有将契约精神熔铸为人际交往的底色,才能让“杀熟”悲剧不再重演。
菊看天下
在深圳能买得起300平房子,装修预算连20万都没有?用泥巴糊上去吧
用户94xxx78
在金钱面前,几人能坐怀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