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彭德怀回到了湖南老家,得到了湖南省副省长华国锋的亲自接待,两人一见如故,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谈话。 1961年初,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毛主席向与会的领导干部强调了一个重要理念:在鼓足干劲的同时,更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后,中央领导层迫切需要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以便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共和国元帅的彭德怀主动请缨,表达了返回湖南老家进行调研的愿望。彭德怀出生于湖南湘潭,对故乡的情况了如指掌,这使他能够更加精准地判断当地情况的变化。他的这一请求很快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毛主席表示:"彭德怀到哪里去都可以,半年也行。" 1961年10月,当彭德怀抵达湘潭后,得到了时任湖南省副省长华国锋的亲自接待。作为湘潭地委书记,华国锋率领地委主要领导在当天中午设宴欢迎彭德怀的到来。华国锋的政治经历颇为丰富,为迎接全国解放,他曾被调往南方,担任地委委员和宣传部长,之后随军南下,成为湖南湘阴县的县委书记和地委委员,一直致力于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 宴席上,主人为彭德怀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饭桌中央摆放着一个精心设计的大冷盘,四周用不同色彩的咸鸭蛋摆成了"太极图"图案,显得颇为讲究。然而,彭德怀看到这种形式主义的摆设后,用筷子直接搅乱了这个图案,并表示大家应该随意吃饭,不要搞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用餐期间,华国锋与彭德怀交流了湘潭地区的基本情况。饭后,湘潭县委和石潭区委的领导又花了半个多小时,向彭德怀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工作汇报。 当晚,尽管地委安排彭德怀去剧院欣赏话剧,但心系农村问题的彭德怀并没有久坐,不久就离开了剧院。华国锋注意到彭德怀的心思,提议取消观看演出,回到住处继续交谈。两人一见如故,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谈话,直至深夜。 回到住处后,彭德怀首先向陈明玉询问对华国锋的了解情况。当陈明玉表示并不熟悉时,彭德怀分享了自己的疑惑:"中午华国锋对我说,从这几年经济困难的实际情况看,还是我当年看得远。我当时没有回应,如果他说的是真心话,那么农村的情况可能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 隆冬时节的湖南,寒风凛冽,却阻挡不住63岁高龄彭德怀的调研步伐。告别了华国锋的接待,彭德怀立即投入到了实地走访中。每天清晨,当许多年轻人还在被窝里取暖时,彭德怀就已披上那件旧大衣,踏上了崎岖的山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几乎每天都要往返跋涉十五六公里,走村串户,了解民情。 一天傍晚,当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彭德怀依然坚持在酒店走廊中远眺四方,尤其关注了锰矿周围的木桩使用情况。 为确保调研数据的准确性,彭德怀借鉴了自己多年军事工作的经验,亲自设计了一套科学的调研表格。 华国锋得知彭德怀的这一创举后,立即调集相关部门,提供了湘潭地区近五年的详细数据支持。 在调研过程中,彭德怀多次强调:"数据必须准确,不能有任何掺假的成分。"他明确指出,无论是过去的浮夸风还是隐瞒产量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12月14日,彭德怀来到鹤岭大队进行调查,通过对四年数据的比对分析,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事实:该大队367户人家中,患有水肿病的竟占到了30%。更让人忧心的是,许多百姓的房屋在大炼钢铁时期被拆毁,至今仍未重建。 次日,彭德怀又前往陈蒲大队,仔细听取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童石泉的汇报。据童石泉介绍,该大队严重减产,社员每年的粮食收入不足100公斤,许多人只能靠野菜、红薯藤等充饥。 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也是彭德怀关注的重点。他回忆起少年时期湘潭绿树成荫的景象,与如今山上光秃秃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农业减产与征购政策之间的矛盾同样引起了彭德怀的重视,他发现多个大队的征购量已超过中央规定的10%上限。 面对这些问题,华国锋提出了一系列地方改革设想,包括调整征购比例、改善生产工具、恢复林业等。彭德怀对这些建议表示赞同,并补充了自己的看法,强调要稳定政策,让农民心中有数,才能提高生产积极性。 调研期间,彭德怀和华国锋不仅关注宏观政策,还积极解决具体问题。当彭德怀在鹤岭大队副业加工厂看到老式榨油设备时,他立即提出要更换这些增加劳动强度的设备。得知电线被矿上剪断的情况后,彭德怀当晚就与华国锋一起前往矿上协调。次日,矿领导就派人接通了电线,使社员能够使用电子器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针对陈蒲大队的粮食短缺问题,彭德怀和华国锋联手为其调拨了一批紧急粮食,解决了燃眉之急。华国锋还承诺,在彭德怀离开后继续推动政策改善,确保调研成果得到落实。 两人还合作撰写了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准备向中央反映湘潭地区的实际情况。彭德怀特别指示戴鼎写了一篇文章,表示要与国家粮食部、财政部"打官司"。面对戴鼎的顾虑,彭德怀表示不要担心会惹出事情,观点要鲜明,其余的事情由他来负责。
1961年10月,彭德怀回到了湖南老家,得到了湖南省副省长华国锋的亲自接待,两人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4-09 09:10:42
0
阅读:122
断水流大师兄
彭总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