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早期铜鎏金瑞兽纹奁此器为西汉早期标准器,整体呈筒形,平底;三熊足;带盖,盖

东园雅集 2025-04-09 10:47:35

西汉早期 铜鎏金瑞兽纹奁

此器为西汉早期标准器,整体呈筒形,平底;三熊足;带盖,盖上三只朱雀展翅欲飞,盖顶有环,器身两侧有对称铺首衔环。下呈三只熊状足,憨态可掬。器身外壁有弦纹划分出两部分装饰带,周身用錾刻的方式刻画连续不断的简化龙纹,流畅灵动,凸显华丽异常。但更难得的是,历经两千余年后,其盖内还余有清晰的彩绘凤鸟及云气纹,宛如一幅西汉时期的画作,精美绝伦。此奁不仅是汉朝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也是那个时代的静默见证者。

汉代酒樽分盆形和筩形两大类,盆形樽自铭「酒樽」,筩形樽自铭「温酒樽」,「温酒」即酝酒,是反复重酿多次的酒。所以盛酝酒的筩形樽制作精美,在汉画像石中也多被置于案上,其地位远高于被置于地上的盛普通酒的盆形樽。

酒樽最早见于战国,盛行于汉晋。当时上流社会常置于席、案,饮宴时先将贮藏在瓮、壶中的酒倒在樽里,再用勺酌入耳杯,然后奉客。考古中两汉墓对于彩绘陶樽、鎏金铜樽、玉酒樽、绿釉酒樽、漆木器酒樽均有发现,然厘定其器名不统一。因酒樽形似「奁」(lián),有圆形(直壁,有盖)、长方形、多边形,大多分层,流行于战国至唐、宋间,故而专家定名「奁」。1962年山西右玉大川村发现两件,器口与盖下子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铜温酒樽为筒状、有盖、三兽足;另有一件为盆状鎏金兽足酒樽。从此其樽铭文定名得以确定,可知鎏金铜酒樽除盛酒外,还用作温酒。两汉时期帝王诸侯等贵族使用的珍奇铜器上常施以鎏金工艺,《史记・封禅书》:方士李少君对汉武帝曾说「祠灶则致物,致物则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则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阐则不死。」汉代统治者使用鎏金青铜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奢侈生活的需要,更是为了延年益寿、封阐成仙。

尺寸:高19cm;宽19cm

来源:中国嘉德香港2025春拍《观古——瓷器珍玩工艺品 | 杂项》

0 阅读:0
东园雅集

东园雅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