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一天,经过9天8夜的爬行,他血淋淋的下半身早已腐烂长满了蛆虫,看到前方的一片玉米地,他喜极而泣,因为他知道越南人是不种玉米的,他终于爬回了祖国。 1979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才刚刚吹起,位于四川开县的肖家喜,像千千万万有志青年一样,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热忱参军入伍。 入伍后,肖家喜被分配到了人民解放军第50军,开始了新兵生活。从站军姿、叠军被到射击训练,他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然而,和平的军旅生涯并没有持续太久。就在肖家喜适应军营生活不久,中越边境的紧张局势骤然升级,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了。 作为一名刚完成基础训练的新兵,肖家喜随着部队迅速奔赴前线。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在一次掩护作战行动中,肖家喜和指导员等七名战友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被困在敌国茂密的丛林中,四周都是潜在的危险。面对悬殊的敌我力量对比,这支小分队不得不采取非常规的行动方式——白天隐蔽休息,夜晚小心前行。 为了尽快与大部队会合,小分队决定冒险选择公路行军,希望能加快速度。然而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一支例行巡查的敌军突然出现在视野中。肖家喜一行人立即扑到路边的草丛中,屏住呼吸,期望能够避开敌人的视线。 随着敌军脚步声越来越近,危险如影随形。肖家喜在这一刻做出了改变他一生的决定。他迅速对战友表示:"我去引开敌人,你们抓紧时间回去!"没等战友反应过来,他已经起身冲向一片稻田,成功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 不幸的是,敌人的子弹最终还是击中了他。剧痛袭来,但求生的本能让肖家喜咬牙坚持,直到找到一个山洞躲了进去。在确认暂时安全后,他用随身携带的简易医疗用品处理伤口。 伤痛稍缓后,肖家喜开始思考如何回到大部队。此时的他,孤身一人在敌国腹地,四周都是可能的埋伏和危险。他想起了军营中学到的野外生存技能,决定利用夜空中的星星来判断方向,向着祖国的方向艰难跋涉。 离开山洞后,肖家喜开始了他艰难的归途。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没有指南针,没有地图,他只能依靠夜空中的星星来判断方向。白天隐蔽,夜晚行进,这成了他生存的基本法则。 身上携带的干粮很快耗尽。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肖家喜不得不依靠野外求生技能维持生命。他小心翼翼地寻找水源解渴,用随身携带的盐巴来补充体力。盐巴看似微不足道,却在此刻成为了延续生命的宝贵资源。偶尔,他会冒险采摘一些认得的野果充饥,但大部分时间,他只能忍受饥饿的折磨。 雨季的越南,气候潮湿闷热,这对肖家喜的伤口恢复极为不利。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伤口开始发炎化脓,甚至生出了十几条蛆虫。在一处隐蔽的小溪边,肖家喜忍着剧痛,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将这些蛆虫一条条挑出。没有麻醉,没有消毒设备,有的只是咬紧牙关的坚毅和对生的渴望。 尽管身处绝境,肖家喜始终没有放弃随身携带的武器装备。这些装备重达几十斤,对于一个伤痕累累、饥饿虚弱的战士来说无疑是额外的负担。但在肖家喜看来,枪不仅是保命的工具,更是军人的象征和尊严。那是连接他与祖国、与军队的纽带,是他军人身份的证明。 随着体力的不断消耗,肖家喜从最初的行走变成了爬行。他的下半身因伤口感染已经开始腐烂,每移动一步都是钻心的疼痛。但他依然坚持前行。 就这样,经过9天8夜的艰苦跋涉,1979年的一天,肖家喜终于爬到了一片玉米地边缘。当他看到那整齐排列的玉米秆时,一股强烈的情感涌上心头。他知道,越南人没有种玉米的习惯,这片玉米地意味着他已经回到了祖国的土地上。 几名正在边境巡逻的解放军战士发现了这个奇怪的身影。当他们靠近时,看到的是一个伤痕累累、衣衫褴褛的战友,正艰难地向他们举手致敬。那一刻,肖家喜虚弱但坚定地行了一个军礼。 被送往边防医院后,肖家喜终于在几天后苏醒。当医护人员了解到他的经历后,无不为之震撼。军医感叹这是"医学无法解释的奇迹",因为按照常理,如此严重的伤势加上恶劣的环境条件,普通人根本无法存活。但肖家喜做到了,他用钢铁般的意志完成了这场不可能的生存挑战。
1979年的一天,经过9天8夜的爬行,他血淋淋的下半身早已腐烂长满了蛆虫,看到前
墟史往事
2025-04-09 14:24:08
0
阅读: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