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京剧《封神榜》“引爆”上海,其中小杨月楼扮演的妲己,扮相绝美,肤色雪白,婀娜多情。与传统 戏 曲他不同的是,妲己在台上一边唱一边脱,脱一件衣服,台下就像发疯一般的叫好,场面火爆热烈。 小杨月楼,原名杨慧侬,1900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戏曲之家。父亲杨天宝是当地有名的京剧小生,家里整天锣鼓不断,戏曲味儿浓得化不开。杨慧侬打小就泡在这氛围里,七岁登台演《四郎探母》,嗓子嫩得像春水,小模样认真得可爱,观众拍手叫好,给他起了个“七岁红”的外号。 1909年,上海的戏院老板许少卿听说了这个小天才,派人把他请到上海。为了在上海滩闯出名堂,杨慧侬改名“小杨月楼”,这名字一亮相就火了。九岁那年,他在上海初登台,演《四郎探母》,台下掌声跟潮水似的,小小年纪就有了大派头。后来嗓子倒仓,他没放弃,14岁拜师张国泰,改学花旦。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吊嗓子、练身段,汗水流了一地也不喊累。他还跟赵君玉、毛韵珂学做戏,向牛松山讨教武打,硬是把自己练成了全才,能文能武,青衣、花旦、刀马旦样样拿手。他的表演不死板,带着一股南派的灵气,戏迷们都说他是“南派名旦”。 小杨月楼靠着苦练和天分,在上海站稳了脚跟。20多岁时,他已经是戏院里的招牌,演出场场满座,名气越来越响。到1931年,他31岁,正值艺术巅峰,那一年的《封神榜》让他彻底成了上海滩的传奇。 1931年,天蟾舞台推出新编京剧《封神榜》,小杨月楼挑大梁演妲己。这出戏一上演就炸了锅,观众挤破头也要抢票。开演那天,剧场里人满为患,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小杨月楼一出场,扮相就让人挪不开眼——凤冠珠光闪闪,脸白得像雪,眼角细细勾着,腰肢软得像柳枝,整个人透着一股妖娆劲儿,跟传统花旦的端庄完全不一样。 演出到一半,他开始唱一段新编的腔调,嗓音清亮又勾人,水袖甩得行云流水。唱着唱着,他慢慢解开外层戏袍,动作不快,却带着股说不出的味道。戏袍滑下来,露出里头的红衣,台下观众立马炸了,喊声一阵接一阵。他没停,又脱下一件,露出更精致的内搭,肤色雪白,在灯光下晃眼,台下直接疯了,有人拍手,有人挥手帕,声音大得能掀翻屋顶。最后,他拿把羽扇跳了一段舞,转身落地,摆了个亮相,观众的掌声跟打雷似的,停都停不下来。 这场戏跟传统京剧太不一样了。过去花旦多半靠唱腔和身段,小杨月楼却大胆加了“脱”的元素,虽然没露什么,但那股婀娜多情劲儿彻底抓住了观众的心。有人觉得他这招新奇,有人说他有点出格,可不管怎么说,这场演出火得一塌糊涂。上海的报纸连着几天都在聊这场戏,戏迷们跑去剧场门口堵他,连外地人都赶来看热闹。《封神榜》成了1931年上海最热的话题,小杨月楼的名字也传遍了大街小巷。 《封神榜》之后,小杨月楼的名气如日中天。接下来的几年,他成了上海各大戏院的香饽饽,演出排得满满当当。每次他登台,戏院门口都挤满了人,票贩子把票价炒上天也挡不住戏迷的热情。他的戏服都是手工定制,演出前他得试好几遍,确保每个褶子都到位。有一回演《文昭关》,他一身青衣,手拿折扇,台步走得稳稳当当,台下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演完掌声差点把房顶掀了。 可好景不长,人红是非多,再加上连轴转的演出,他的身体慢慢扛不住了。到40多岁,他嗓子经常哑,演出完累得站不直,可他还是咬牙上台。1947年初,他病倒了,住进上海一家医院。病房里堆满了戏迷送的花和信,他偶尔还能哼两句戏,声音弱得像风吹过。那年春天,上海老下雨,他躺在病床上,脸色白得吓人。4月1日早上,他走了,47岁,病房里静得让人发慌。 他去世的消息传开,上海的戏院挂起黑布,戏迷们在街头聚着,手里攥着他的照片,眼眶红红的。送葬那天,队伍从医院出发,走过上海的街头,有人哭,有人叹气。墓地边风吹得树叶响,他的名字刻在石头上,戏台上的光彩却再也回不来。不过,他的故事没断,戏迷们一代代传下来,妲己那场戏更是成了京剧史上的经典。
1931年,京剧《封神榜》“引爆”上海,其中小杨月楼扮演的妲己,扮相绝美,肤色雪
文山聊武器
2025-04-09 18:14:1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