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马保国的“入伍照”,当时的他看上去非常的年轻,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喜

生而宅命 2025-04-09 23:27:45

1970年,马保国的“入伍照”,当时的他看上去非常的年轻,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喜欢上了武术。 1970年的一张泛黄老照片,定格了一位英气逼人的青年形象。照片右下角,那个眉毛粗重、五官端正的小伙子,正是19岁的马保国。穿着六五式军装的他,目光坚定,笑容灿烂,站在山东长岛的军营里,与战友们并肩而立,尽显青春活力。 这张入伍照背后,是马保国人生的重要转折点。1970年,刚从河南内乡高中毕业的马保国告别了家乡,来到了山东长岛参军。对于这个1951年出生的河南小伙子来说,参军不仅是那个年代青年的共同向往,也是他展示自己武术才能的新舞台。 马保国的武术启蒙其实要追溯到更早。10岁那年,1962年,他正式跟随父亲学习武术。父亲是个练武之人,对儿子要求严格:只有做到认真学习,不随意与人打架,才能学习武术。在父亲的指导下,年幼的马保国开始了站桩、硬气功等最基本动作的练习。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掌握了俯冲拳和劲力等更复杂的技巧。 1966年,许多年轻人卷入了街头运动。马保国的父亲担心常年习武的儿子会在混乱中伤害他人,严禁他外出,要求他在家学习看书并练武。这段特殊时期的严格家教,反而为马保国打下了坚实的武术基础,也养成了他刻苦练习的习惯。 到了1968年,读高中的马保国有了新的武术启蒙老师。他遇见了一位从大学武术系毕业的李老师,开始学习基本的太极拳,武术技艺更上一层楼。两年后,带着这些武术底蕴,马保国踏上了从军之路。 在部队的五年里,马保国因为会武术而受到军官的特别赏识,被安排做了后勤兵。军营的严格训练与他以往的武术修炼相得益彰,不仅强健了体魄,也锻炼了意志。每当有文艺演出或是军营活动,马保国总会展示一番拳脚功夫,赢得战友们的阵阵喝彩。军队的集体生活和纪律要求,进一步塑造了马保国坚毅的性格,也让他的武术风格更加规范和有力。 1976年,在山东长岛服役五年后,25岁的马保国脱下军装,回到了河南南阳,被分配到南阳市局工作。这次回乡,对他而言只是人生旅途的短暂停驻,更大的转折很快就来临了。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这对许多渴望知识的年轻人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马保国抓住了这个机会,参加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成功考入南阳师范专科学院。在那个时代,能够考上大学的人绝对是同辈中的佼佼者。这不仅证明了马保国过人的智商,也展现了他不甘平庸的进取心。 大学期间,马保国并未放弃武术。1978年,他利用课余时间跟随二祖父马忠兴深入学习武术,特别是点穴之术。这段师徒情缘为他的武术生涯增添了新的维度。几年后,马保国通过专升本考试,考入了陕西省西安市公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省交通局厅,作为储备干部培养,还被安排到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进修,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命运的齿轮总在不经意间转动。1988年,马保国结束了在西安的发展,回到河南原单位担任中层干部。六年后的1994年,因工作变动,他迁居郑州市。这座城市毗邻少林寺和陈氏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浓厚的武术氛围给了马保国新的灵感和机会。 马保国的武术道路从未停歇,反而在不断交流和学习中日渐成熟。在结识了尚济大师后,他的武术风格开始从外家功夫转向形态拳,学习包含八卦的内功和太极拳的引劲、化劲等技巧。1997年,他拜访王长海大师,学习心意混元太极拳,此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术体系。 2001年,随着儿子马晓阳前往英国留学,马保国也迈出了国门,开始了武术的国际传播之旅。2004年,他在英国创立了混元太极拳协会并担任会长,开始招收外国门徒。在异国他乡,马保国获得了"功夫之王"、"当代李小龙"等称号,一时风光无两。 2015年3月12日,已经64岁的马保国声称在一天之内连续"战胜"了英国MMA选手皮特·欧文和无限制搏击选手托尼,引发关注。尽管后来皮特·欧文出来辟谣,表示当时的动作都是预先设计好的,主要为了宣传中国武术,但马保国的声誉已经建立。

0 阅读:32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