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咸丰皇帝卧病在承德避暑山庄,眼看命不久矣。
他私下打算学汉武帝那套,把当年风头最盛的妃子——慈禧干掉。
但计划迟迟没动手,最后不了了之,就是这个“差一点”,让慈禧活下来,从此一步步成为清末的权力中心。
那年慈禧才26岁,是同治帝的生母,虽然还是妃子,可她早就不满足于后宫生活。
咸丰一开始还挺信任她,什么事也让她插手看看奏折,可时间一久,发现这女人心思太深,慢慢就起了杀心。
据《清史稿》和《清实录》的记载,咸丰在临终前确实有过赐死慈禧的打算。
他担心这位妃子过于精明,死后会干预幼帝的政务。
他还特意嘱咐心腹大臣肃顺:“像吕后、武则天这样的女人不能再出现。”肃顺听了以后点头称是,立马私下和几个顾命大臣商量对策。
慈禧其实早就察觉不对劲,她听到了风声,说皇帝有密诏要她死,但她并没有乱。
她第一步是确认密诏的真伪,派人打听有没有盖玉玺,玉玺是清朝最高的权力象征,没有它,任何诏令都不能算数。
确认诏令还没生效,她开始展开行动。
慈禧没有公开叫屈,也没和皇帝撕破脸,她先从感情下手,让年幼的同治帝天天吵着要去看父皇,表达“儿子想念”的情绪。
她自己则每天亲手熬燕窝粥,派太监送到皇帝床前,别人以为她是孝顺,其实是用这一招来缓解咸丰的戒备。
这还不够,她还找到了恭亲王奕訢,奕訢当时在朝中地位也不低,是个能调动兵马的大人物。
慈禧一边假装无害,一边跟奕訢建立秘密联系,说得天花乱坠,说自己只是为了保住儿子。
同一个时候,她在后宫继续低调做人,不吵不闹,但实际上,很多奏折她都偷偷批过,咸丰昏迷时,她已经在代为处理政务。
肃顺这边其实已经准备动手,但他们内部也乱作一团。
肃顺坚决要先除掉慈禧,可王闿运却认为更大的威胁是恭亲王奕訢。
其他几位顾命大臣也意见不统一,载垣就觉得,皇帝病成这样了,折腾后宫会出乱子,不如等皇帝咽气再说。
这个时候,慈禧已经把棋盘布好,就等对方出错。
就在咸丰弥留之际,他还留下了一道秘密命令,交给皇后慈安,内容是让慈安在适当时候除掉慈禧,不留后患。
但计划出现了变化,慈禧那边得知了慈安掌握这道密诏,立马换了一套策略。
她装病,说自己也快不行了,请慈安来看她。
两人谈话时,慈禧哭着说自己愿意割股疗亲,把大腿上一块肉割下来炖汤给皇帝补身子。
慈安听了眼泪哗哗的,当场心软了。
这一幕虽然像小说,但在《清宫密档》中确实有相关记载,记录了慈禧如何以“至孝”博取皇后信任。
慈安最后把密诏当着慈禧的面烧了,咸丰的安排就这么泡汤了。
肃顺他们一看情况不对,也不敢贸然行事,慈禧那边则悄悄加快节奏,和恭亲王约定在咸丰死后立刻行动。
咸丰死后,政局迅速变化,同治帝继位,慈禧和慈安成了两宫太后,有权“垂帘听政”。
这时候,肃顺他们还天真地以为太后不过是个摆设,顾命大臣才是真正掌权的人,结果没过多久,慈禧就联合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
政变当天,奕訢掌握兵权,一举控制了肃顺等人,肃顺试图抵抗,但没成功,被当场拿下。
慈禧亲自下旨,将肃顺斩于市曹,其他大臣流放的流放,革职的革职,咸丰生前设下的权力平衡,在慈禧的手里被彻底打破。
慈禧能在这场风暴中活下来,不全靠运气,她确实精明,知道人心怎么拿捏,也懂得什么时候该隐忍,什么时候出手。
但她能活下来,还有一层原因是清朝制度本身的问题。
按照清朝的传统,后宫不得干政,但这个“不得”只是说说,没具体规定。
等皇帝一死,谁握有皇帝的遗诏、玉玺,谁就能掌控大局。
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有天然的优势,而清朝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太后权力边界”制度,给了她很大的操作空间。
同治年幼,慈禧只要掌握住他的名义,就可以做任何事。
她不仅拿到“同道堂”的印玺,还让儿子在宫中学会依赖自己,朝中大臣见风使舵,原本跟肃顺关系密切的,政变后也纷纷投奔太后。
再说咸丰,他不是没有办法,他临终前确实有想法,安排了顾命大臣,留了密诏,也授予慈安玉玺,就是不想让慈禧一家独大。
但他身体一天比一天差,脑子已经没办法处理这些复杂局势。
慈禧正是抓住这一点,反复在“保皇子”这个点上下功夫,最终获得了生机。
这场宫廷博弈,其实每一步都踩在节奏上。
如果肃顺那边早点统一意见,慈禧很可能没命,如果慈安铁了心照着密诏来,慈禧也翻不了身,如果咸丰再强一点,能撑得住局势,慈禧也得收敛点。
但都没有,这就是慈禧能活下来,最终掌权的整个过程,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环扣一环。
慈禧从后宫的一个妃子,一步步坐上太后的位置,靠的是胆识,更靠对人心、制度、时机的把控。
她没被赐死,不是咸丰不想,而是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