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朱棣驾崩,太监对内阁杨荣说:"咱们秘不发丧,用锡融成一口大棺材,将陛下的遗体装进去,每日照例进餐、请安,陛下的车帘不要拉开。" 杨荣出生在福建建宁府建安的一个世家大族,他的祖父杨达卿在当地颇有名望。在十七岁那年,杨荣凭借优异的成绩被选入府学,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 在建文元年,正值户部侍郎夏原吉在福建考察学政,当时还是府学生的杨荣在解读《孟子》养气章时独具匠心。这一番见解让夏原吉十分赏识,此后便对杨荣多加提携。 随后的科举考试中,杨荣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一举夺得福建乡试解元。来年的会试中,他名列第三,在殿试中又被点为二甲第二名,获授翰林编修的职位。 建文四年的靖难之役成为了杨荣仕途的转折点。当朱棣攻入南京时,许多建文朝的官员纷纷逃走,而杨荣却选择留下。他向朱棣提出"先拜谒太祖陵,还是先即位"的建议,展现出敏锐的政治眼光。 这一建议正中朱棣的心意,让他看到了解决自己合法性问题的方向。从此,年仅三十岁的杨荣便被选为首批内阁大学士,成为最年轻的中枢重臣。 在朱棣朝廷中,朱棣与臣下议事不决而动怒时,只要杨荣在场,就能让局势转危为安。朱棣也因此特别赏识他,甚至为他改名为"杨荣"。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杨荣先后陪同朱棣五次北征,负责处理军中机要事务。在永乐十四年,他晋升为翰林学士,两年后开始掌管翰林院事务,永乐十八年又升任文渊阁大学士。 面对朱棣提出的迁都北京计划,朝中多有反对之声。但杨荣与夏原吉、蹇义等人坚定支持迁都,认为这是解决北方边患的战略之举。即便在永乐十九年新宫发生火灾后,他依然坚定地维护迁都决策。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归途中于榆木川驾崩。此时明军距离北京尚有数百里之遥,这个消息若处理不当,极可能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当时的形势十分复杂,朱棣的次子汉王朱高煦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朱高煦掌管重兵,若得知父皇驾崩的消息,很可能会趁机发动兵变。 从地理位置来看,榆木川位于内蒙古草原深处,距离北京路途遥远。若在此时发丧,消息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军心动荡,也给潜在的政治势力以可乘之机。 在这危急时刻,杨荣与金幼孜等内阁大臣立即召开秘密会议,商讨应对方案。他们深知此时最重要的是确保消息不外泄,为太子朱高炽继位争取时间。 为了保存朱棣的遗体,杨荣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方案。他下令收集军中所有的锡器,将其熔化后铸成一个密封的棺椁。这种方法既能保存遗体,又能避免异味外散。 在处理遗体的同时,杨荣还安排人手维持日常秩序。每日三餐照常进膳,太监们按时在车驾外请安,一切都按照皇帝在世时的规矩进行。 为了做得更加真实,杨荣特意吩咐不准打开车帘。这样既避免了露出破绽,又能解释为什么没人能见到皇帝。这些细节的安排,让整个秘不发丧的计划更加完善。 在军队行进过程中,杨荣和其他大臣们严格控制着消息的传播范围。只有极少数必须知情的核心人员才掌握真相,这极大地降低了消息泄露的风险。 他们采取了严格的军令,禁止任何人擅自传递消息,违者以军法从事。这种严密的信息管控,为后续的政权交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时军中还有不少朱高煦的亲信,他们一直在暗中观察朝廷的动向。但由于杨荣等人的周密安排,这些人始终未能察觉任何异常。 在返京途中,杨荣和太监海寿提前返回北京,向太子朱高炽报告实情。这个决定确保了权力交接的顺利进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政治动荡。 在杨荣和海寿返回北京后,第一时间向太子朱高炽汇报了朱棣驾崩的消息。这个消息的传递顺序体现了明代政治制度中的正统继承原则。 朱高炽接到消息后迅速采取行动,按照既定的礼仪程序开始准备登基事宜。在这个过程中,杨荣全程参与,确保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制度进行。 为了表彰杨荣在危机处理中的贡献,朱高炽即位后立即提升他为太常寺卿,授予嘉议大夫职位。一个月后,又进一步提升他为太子少傅、资善大夫、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 然而,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突然驾崩,当时的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监国。在这个关键时刻,杨荣再次发挥了稳定局势的作用。 他立即前往德州迎接新皇帝朱瞻基,确保权力交接的连续性。 在朱瞻基即位初期,汉王朱高煦在山东发动叛乱,试图夺取皇位。面对这一严峻局势,杨荣建议朱瞻基亲自率军讨伐。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在朝廷大军的压力下,朱高煦最终选择投降,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内战。 此后的十五年间,杨荣继续在朝廷中发挥重要作用,先后辅佐了明宣宗朱瞻基和明英宗朱祁镇两代君主。他与杨士奇、杨溥一起被称为"三杨",成为明代政坛的重要支柱。 正统五年,杨荣在位至七十岁时去世。明英宗特意为他停朝一日,追赠他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并赐谥号"文敏"。
1424年,朱棣驾崩,太监对内阁杨荣说:"咱们秘不发丧,用锡融成一口大棺材,将陛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4-10 09:28:15
0
阅读: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