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半夜,一个国民党女军官急急忙忙,跑到新四军驻地,但被哨兵拦下,女军官看了一眼哨兵,急道:“快点离开,国民党要打你们!” 1940年的苏北地区,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击敌、联李、孤韩"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中的"击敌"针对的是日军和日伪军,"联李"则是争取李明扬、李长江领导的国民党杂牌军共同抗日,而"孤韩"则旨在孤立经常针对共产党的韩德勤。 1939年初,新四军按照陈毅的战略部署,逐步向江都挺进。他们很快在此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将部队发展到数千人的规模。然而到了1940年5月,新四军的驻地突然遭到日军突袭。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后,新四军不得不转移到群众基础较为牢固的郭村一带进行休整。 在扬州一个普通的家庭中,李振芳的父亲李直明在当地一家杂货铺当店员,全家八口人就靠这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 1937年12月,扬州沦陷,17岁的李振芳目睹家乡被侵略者蹂躏,她留在家乡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 她父亲被日军逮捕之后。李直明在狱中结识了中共党员夏岚,并托付他若自己不能出狱,希望能带自己的女儿走上革命道路。后来,夏岚被营救出狱,找到李振芳,引导她加入陈文的部队,并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工作者。 1939年,组织上选派李振芳前往"二李"部队担任党支部书记,执行秘密潜伏任务。在"二李"部队中,李振芳被授予中尉军衔,担任第二纵队政训处政训员。 在敌营中,李振芳还与其他隐藏的地下党员建立了秘密联系。 1940年6月27日,李振芳在营地休息时注意到部队异常地提前发放军饷。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她意识到这通常意味着即将有重大军事行动。为验证猜测,李振芳巧妙地打探消息,从排队领饷的士兵口中得知部队准备次日进攻郭村的新四军。 借着领取军饷的机会,李振芳来到泰州的"坡子街",一边应付跟随的勤务员,一边寻找更多信息。在确认作战计划后,她果断决定冒险将这一重要情报传递给新四军。 她巧妙地支开了一直跟随的勤务员,迅速前往一个裁缝家中。在那里,她脱下了身份显眼的国民党军服,换上了一件普通的白色旗袍,从后门悄然离去。 天色已经渐暗,李振芳借着夜色掩护,避开了大路上的哨卡,选择沿着小路向新四军驻地方向前进。当她来到第一条河边时,看到渡口处有国民党士兵把守,她果断下水,踩着河底前行。 一路上,李振芳先后游过七条河,走过十八公里崎岖小路。泡水的鞋子又重又湿,严重影响行走速度,她索性脱掉鞋子赤脚前行。尖锐的石块和树枝割伤了她的双脚,但她顾不上疼痛。 终于,在夜里十二点左右,李振芳抵达了最后一条河边。这条河的对岸就是新四军的驻地。河边有一位老农正在摆弄他的小船,李振芳请求老农帮忙摆渡,顺利到达对岸。 刚上岸,李振芳就被新四军的一名哨兵发现。浑身湿透、疲惫不堪的她立刻引起了哨兵的警觉。哨兵严肃地询问这位深夜出现的陌生女子的来意。李振芳顾不上擦拭头上的汗水和河水,急切地说道:"快点离开,国民党要打你们!" 哨兵看着面前这位年轻女子焦急的模样,迅速判断她可能是带着重要情报而来,立即呼唤同伴将李振芳带往政治部办公室。很快,新四军的科长、书记、司令员和参谋长纷纷赶来。当李振芳见到副司令员叶飞时,尽管已经精疲力竭,她仍然清晰地报告了"二李"部队计划在次日凌晨攻打郭村的详细情报,并讲述了敌军的具体部署。 根据李振芳带来的情报,新四军指挥部迅速制定了应对方案。战士们连夜抢修工事,当地群众也自发前来帮助,抬土伐木、生火做饭,整个郭村沸腾起来。 次日清晨,"二李"部队果然如李振芳所报那样,向郭村发起了猛烈进攻。尽管当时新四军只有一个多团的兵力,面对"二李"部队十三个团的兵力,形势十分严峻,但由于有了充分准备,新四军战士们沉着应战,有效阻挡了敌人的进攻。 战斗持续了几天,新四军的支援部队也陆续赶到,他们合力对"二李"部队发起反击,共歼灭了敌方三个团的兵力。到6月30日,"二李"部队开始向泰州撤退。此时,陈毅亲自赶到郭村,主动向李明扬、李长江表示愿意停止内斗,重修旧好,并承诺如果双方重建友好关系,新四军将释放七百余名战俘。最终,李明扬、李长江同意保持中立,不再与新四军为敌。 战役胜利后,李振芳改名为郑少仪,正式留在了新四军。 此后,郑少仪一直在新四军后方工作。1946年,随新四军主力部队撤至山东,参加了土改工作团。1949年,又随部队南下。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省司法厅副厅长等职务,始终保持着简朴清廉的生活作风。
1940年,半夜,一个国民党女军官急急忙忙,跑到新四军驻地,但被哨兵拦下,女军官
墟史往事
2025-04-10 14:41:42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