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朱德发现家中有打往河北的电话,他意识到不对劲,大发雷霆,查到是谁所为后,他的举动让人意外。 1970年,朱德正在处理日常文件,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如往常一样,送来了家中电话的通信记录。朱德习惯性地翻阅这些记录。 然而,朱德的目光突然在纸页上停留下来。他发现记录中有大量从家里打往石家庄的电话。这一发现让他眉头紧锁,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家中的红机子是重要通讯工具,任何未经授权的使用都可能涉及严肃问题。 "我最近并没有与河北省委任何负责同志联系过,这些电话是谁打的?"朱德的声音里透露出少有的严肃。最令他不解的是,这些电话不是打给省委或其他政府部门,而是指向同一个普通工厂。 起初,朱德并不只是考虑有人公话私用那么简单。作为经历过无数风浪的革命老人,他敏锐地意识到,在那个特殊年代,任何通讯异常都可能涉及政治安全问题。 "一定要查清楚!"朱德的这句话掷地有声,工作人员立刻行动起来。朱德家中的工作人员开始逐一排查家里的每一个人。 接下来的日子里,调查工作悄然进行。工作人员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甚至安排了特定时间的监听。 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真相大白。原来,这些神秘电话的拨打者是一名经常来朱德家串门的亲戚。这位亲戚的女朋友正在石家庄的那家工厂工作,每次来访,他都趁人不注意,偷偷使用朱德家中的红机子与远在河北的女友聊天。 "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查出来的。以当时的技术手段,确实令人佩服,最终真给查了个水落石出,"朱和平后来回忆说。 随着真相揭开,朱德家中紧张的气氛终于有所缓解。但对于这位一向严于律己、严格要求家人的老人来说,这件事绝不会就此轻易放过。朱 真相大白后,朱德并没有像许多人预想的那样大发雷霆,也没有直接切断与那位亲戚的来往。相反,他选择了一种既严肃又温和的处理方式。朱德首先与这位亲戚进行了一次长谈,详细讲解了公私分明的重要性,以及在特殊岗位上为什么要更加谨慎行事。 随后,朱德指示工作人员认真统计了所有通话的次数和时长,计算出确切的费用金额。"按实际消耗付费,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朱德严肃地说。最终,这位亲戚掏出了8元钱,全额支付了他私自使用电话的费用。 这笔8元钱在今天看来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正如朱和平后来回忆的那样:"我在部队当兵时,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8元。这位亲戚一下子就交出了相当于一个多月的工资。" 这种处理方式正是朱德一贯的家风体现。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和严格自律的品格。他对待家人更是毫不松懈,从不允许任何人借助他的地位享受特权。 这种严格家风的另一个典型例子便是朱德对他独子朱琦的要求。朱琦在战争年代负伤,一条腿留下了永久性残疾,行动十分不便。然而,即使如此,朱德依然不允许儿子搭乘他的公车。 有一次,朱琦因腿脚不便,试图搭乘父亲去看戏的车,被朱德当场喝止。朱琦无奈之下,偷偷站在了车外的踏板上。当朱德发现后,这位平日温和的老人罕见地严厉批评了儿子,强调那个位置是留给执行公务的警卫员的,而不是给家属的。 从那以后,朱琦再也不敢乘坐父亲的车。即使从天津回北京看望父亲,他也坚持坐公交车,然后步行近半小时才能到家。当秘书建议可以派车接他时,朱琦婉言谢绝,担心会引起父亲的不满。 朱和平在回顾这些家族往事时感慨道:"祖父的这种严格要求和以身作则,对我们这些后辈影响深远。当家长的言行一致,子女自然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情。"
1970年,朱德发现家中有打往河北的电话,他意识到不对劲,大发雷霆,查到是谁所为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4-10 15:04:13
0
阅读: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