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正准备带领部队奔赴前线,突然接到妻子成翠

住顶楼小邹 2025-04-10 16:30:26

1979年2月,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正准备带领部队奔赴前线,突然接到妻子成翠芳的电话。电话那头,成翠芳大声警告他:“张志信,如果儿子有什么意外,你就别回来了!”说完便挂断了电话。张志信苦笑着摇了摇头,大手一挥,命令部队向战场进发。 1984年,北京的某个院落里,已退居二线的张志信时常独自静坐。他的视线停留在一张军装照上——那是他的儿子张力,年轻、挺拔。 这位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老将军,脸上的皱纹里刻着战场风霜,也藏着对儿子的无尽思念。 但关于五年前那个决定,他不后悔。 1979年初,南疆战事阴云密布。时任解放军第54军160师师长的张志信,正紧张地部署着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战前准备。 这位1927年生于山东威海的老兵,18岁参军,从抗日战场一路打到朝鲜,战功赫赫,是部队里公认的“猛将”。战争的分量他比谁都清楚。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唯一的儿子张力找来了。张力当时在相对安全的后方机关工作,是被作为骨干培养的苗子。但他这次来的目的明确:申请调到一线作战部队去。 这孩子从小在军营听着父亲的战斗故事长大。父亲胸前的军功章在他看来不只是光环,更是牺牲的印记。 受父亲影响,张力体格强健,性格刚毅,参军入伍就憋着劲要当个好兵,不仅是训练尖子,还是师里的主力。 面对儿子异常坚决的眼神,张志信问他:“你知道上战场意味着什么?”张力回答得没有一丝迟疑:“当然知道,保家卫国,这是我的责任!” 这句回答让老将军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军人的欣慰,也有父亲的忧虑。 最终他还是点了头,只是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样的,别给我丢脸!” 这个决定,张志信没有告诉妻子成翠芳。直到1979年2月,部队即将出发前,妻子才得知真相。 那个电话张志信一辈子也忘不了。电话那头,是妻子近乎崩溃的哭喊:“张志信,儿子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就别回家了!”话音刚落,电话被重重挂断。 妻子的恐惧,张志信怎会不懂?天底下哪个母亲不心疼儿子。她并非不识大体,只是战争太残酷。 她常常在夜里抱着儿子十岁时穿着肥大军装、笑得一脸灿烂的照片,无法将那个天真的孩子和倒在血泊中的士兵联系起来。 张力也明白母亲的心,他能做的就是把训练搞得更扎实,家信里永远只报平安,努力让自己成为母亲的精神支柱。 电话这头的张志信,听着忙音,脸上或许闪过一丝苦涩。看着儿子和其他战士一样穿戴整齐,背上钢枪,他眼中映出的仿佛是多年前的自己。 短暂的沉默后,这位老将大手一挥,下达了出发命令。 满载士兵的军车随即启动,朝着炮火声隐约传来的边境方向,滚滚向前。 张志信带兵,向来爱兵如子,视手下的战士如同自己的孩子。可当自己唯一的孩子也汇入这奔赴战场的洪流中,那份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能体会。 几年后战争结束了。张力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他作为军人的誓言。 而张志信作为父亲,承受了最沉重的代价,也扛起了他所理解的家国责任。 岁月流转,照片仍在。老将军目光里的伤痛与思念从未褪去,但那份抉择背后的信念,也未曾动摇。那是他和儿子共同的选择,一份属于军人的无声却无比厚重的承诺。 参考:难忘的行军. 中国法院网. [2024-08-07].

0 阅读:53
住顶楼小邹

住顶楼小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