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主张“一夫一妻”制的梁启超,走进了17岁丫鬟王桂荃的房间,他严肃地说:“以后生了孩子也不能喊你娘!对外你还是丫鬟!”突然,一女子推门而入,王桂荃吓到脸色煞白…… 王桂荃这辈子,命苦得跟块老姜似的,辣得人眼泪直流,却又没人多瞧一眼。梁启超那晚推开她房门,扔下一句冰冷的话:“以后生了孩子也不能喊你娘,对外你还是丫鬟。”她站在那儿,手里的被子掉地上都没反应过来。屋里油灯晃得影子乱跳,门吱呀一声开了,李蕙仙端着碗汤进来。 王桂荃吓得腿一软,差点撞桌角,李蕙仙拉住她,手拍拍她肩膀,没多说啥就走了。那晚没人再吭声,空气沉得像块石头压胸口。第二天,她顶着红肿的眼泡去厨房干活,别人问咋了,她就笑笑说没睡好。从那以后,她肚子里揣着梁家的种,外面还是那个扫院子端茶的“王姑娘”。 李蕙仙是这事儿的主推手。那阵子她身子骨不行了,咳嗽声隔着墙都能听见。她瞅着院子里忙活的王桂荃,眼珠子转了转,跟梁启超说梁家不能没后。她手里攥着帕子擦汗,梁启超搁下书,脸黑得像锅底,硬邦邦回了一句:“我讲了一夫一妻。” 李蕙仙不急,慢悠悠凑过去,低声嘀咕了几句,梁启超摔了几次书,最后点了头。王桂荃被叫到正厅,低头站着,手指攥着衣角,听着李蕙仙说要给她梁家添丁。 她愣了愣,梁启超背着手没吭声。没啥花轿红烛,就这么稀里糊涂定了。院子里下人嘀咕,说先生不是最恨纳妾吗,可李蕙仙不管,亲自把她领到厢房,拍拍她肩膀说进了梁家就是自家人。 日子一晃,梁启超因为变法跑日本去了,李蕙仙带着孩子也跟过去,北京的老宅就剩王桂荃守着。宅子冷清得要命,风吹得窗户吱吱响,她每天拿扫帚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梁启超留下的书堆了两屋子,她怕潮怕虫,天天搬出来晒,晚上再码好。有回下大雨,屋顶漏水,她拿破盆接着,守了一夜没让书湿。 邻居瞧见,嘀咕她傻乎乎的,她拍拍手上的灰,笑笑说这是老爷的心血,丢不得。后来搬天津,她管着全家的事儿,钱不够就拿自己嫁妆去当铺换银子,连件像样的衣裳都没留给自己。孩子越生越多,四男二女,可孩子都管李蕙仙叫妈,她只能听着他们喊“王姨”。 李蕙仙走了那天,梁启超哭得站不起来,王桂荃一宿没睡,用针线赶出几身孝服,手指扎出血也没停。她把孝服分给孩子,眼圈红得跟炭似的,硬是没掉泪。第二天她忙里忙外,邻居瞧着说这女人真铁打的。 梁启超没了后,她日子更苦,住进一间破草房,墙缝漏风,屋里就一张硬板床。她裹着旧棉袄,瘦得像根柴,腿脚也不好使了。那晚她从箱底翻出梁启超的手稿,一页页摊开,用针线缝进棉袄里,手抖得厉害,针还扎了手。她喘着气喊来个年轻人,说这些东西收好,等世道太平交给国家,说完靠床头没了声。 她走得悄没声,草房外风刮了一夜,没人知道她没了。梁家孩子后来偷偷回来,把她骨灰捡了,藏墙缝里放了二十年。到了后来,梁氏后人把她骨灰跟梁启超、李蕙仙埋一块儿,墓碑上刻了“王桂荃”仨字。立碑那天,九个孩子站成一排,碑上没啥花哨话,就刻了他们的名字。 没人提她是夫人,可梁家人清楚,没她这家早散了。她守了一辈子,没个名分,那件缝着手稿的棉袄却把梁启超的遗愿送到了后世。那句“对外你还是丫鬟”开了头,九个孩子的名字定了尾,故事就这么落下了。
1903年,主张“一夫一妻”制的梁启超,走进了17岁丫鬟王桂荃的房间,他严肃地说
漫步岁月静好
2025-04-10 18:54:32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