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95年,深圳体育馆,六千人的大会场上,王建业在听对自己最后宣判的场景,照

熹然说历史 2025-04-10 19:23:24

这是1995年,深圳体育馆,六千人的大会场上,王建业在听对自己最后宣判的场景,照片中的他神情暗淡,他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 1995年秋,深圳体育馆内人头攒动,六千名群众前来见证一场震惊全国的大审判。会场中央,王建业低着头,身穿一件厚实的棉大衣,那是他二婚妻子送来的最后一件礼物。他的目光有意避开不远处的史燕青,而史燕青却一直紧盯着他,眼神中满是复杂的情感。 当法官宣读"判处被告人王建业死刑"时,全场一片寂静。这个曾经在深圳计划局呼风唤雨的财贸处处长,如今成了阶下囚。照片记录下这一刻,王建业神情暗淡,眼神空洞地望向远方,也许是在回想自己的过往人生。 谁能想到,三十年前他还只是吉林一个贫困农村的少年。那时的王建业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即使被下放到农村务农,也不放弃学习的机会。每天的繁重劳作结束后,他就抱着书本苦读。当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时,王建业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如愿考入了吉林省财贸学院。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吉林省财政厅工作,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后来的调任让他来到了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成为计划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从一个没有背景的小职员到财贸处处长,王建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当初我只是想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王建业在最后陈述中如此说道。作为深圳市计划局财贸处处长,他手握重权,能够审批外汇额度和免税进口物资指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些指标与市场价格相比有着巨大差额,每一份批条都意味着巨大的利益。 此时的审判台上,史燕青也在等待自己的判决。这位曾经的蛇口石油公司综合业务部副经理,因为与王建业的不正当关系和共同贪污,即将付出代价。她偶尔偷偷看向王建业,但王建业始终没有给她一个回应的眼神。 "被告人史燕青,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法官的声音继续回荡在体育馆内。 随着法槌落下,这对曾经的情人在贪欲驱使下共同走向深渊。在这六千人的注视下,王建业的人生走到了尽头,而他心中的悔恨与不甘,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 王建业在深圳的堕落始于那场看似平常的相遇。史燕青当初只是蛇口石油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工作关系让她有机会接触到权势如日中天的王建业。她年轻貌美,野心勃勃,在王建业面前表现得兢兢业业,让他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她很像当年的我,充满干劲,渴望成功。"王建业在审讯中这样描述他对史燕青的第一印象。这种惺惺相惜很快转变为难以自控的情感,尽管王建业早已有家室,但他仍然坠入了这段危险的关系。 随着两人关系日益亲密,史燕青从一个小职员迅速升职为公司业务部副经理,并通过王建业的关系获得了深圳市福田宏华物资公司贸易部的承包权。王建业的权力为他们打开了通往财富的大门,史燕青的野心则成为催化剂,推动着王建业一步步逾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1992年,王建业第一次接受了一位商人的"感谢费",金额高达10万元。当时的10万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几十年的工资总和。拿到钱的那一刻,他心跳加速,既有恐惧也有兴奋。这笔钱很快被用来满足他与史燕青的奢侈生活。 尝到甜头的王建业和史燕青不再满足于被动受贿,开始主动索取好处。他们利用王建业掌管的外汇额度和免税进口物资指标审批权,向企业索要回扣。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两人收受贿赂竟高达1400多万,这在九十年代是一个天文数字。 为了给这段非法关系一个"名分",两人以假名"余芬"和"李亚平"办理了境外护照和结婚证。他们似乎认为这样就能逃脱法律的制裁,过上双重身份的生活。 1993年,一封只有27个字的举报信打破了两人的美梦。"状告蛇口石化公司史燕青,勾结计划局的人,利用审批外汇额度从中受贿。"这封简短的信直达深圳检察局,引起了警方的重视。 当警方敲响史燕青家门的那天早晨,她正在与弟弟通电话。听到不和谐的砸门声,她匆忙挂断电话,打开门见到了手持搜查令的警员。警方在她家发现了两个保险箱,一个装有30万现金,另一个藏着两人的假护照和存折。正当搜查进行时,王建业突然闯入,却被史燕青大声呵斥:"滚出我家,我不认识你!"这一幕暴露了两人的真实关系。 案件败露后,王建业趁看守人员疲惫之际逃往泰国,妄图利用自己的关系网营救史燕青。然而,警方设下计谋,假意放松对王建业的追查,使他放松警惕。王建业为救出情人而重返险境,最终落入法网。 在监狱中等待审判期间,王建业曾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二婚妻子不计前嫌,在送来的棉大衣中偷偷缝入一个刮胡刀片,但被检查人员及时发现。这个曾经被王建业冷落的女人,在他最绝望的时刻仍愿意帮助他,这份情谊与他和史燕青的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 1995年的审判台上,王建业和史燕青相对无言。一个人生命即将终结,另一个将在铁窗中度过漫长岁月。

0 阅读:74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