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新约上写得很清楚:耶稣是被罗马在迦南地的总督本丢彼拉多手下的罗马兵丁所杀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4-10 21:47:19

《圣经》新约上写得很清楚:耶稣是被罗马在迦南地的总督本丢彼拉多手下的罗马兵丁所杀。耶稣被钉十字架由三个因素促成:犹太拉比的策划和怂恿,门徒犹大告密;本丢彼拉多听了犹太拉比的谗言,放了强盗而钉死了耶稣。   耶稣出生在伯利恒,约在公元前4年。   由于罗马皇帝发布了户籍登记令,马利亚与约瑟不得不从拿撒勒前往伯利恒。   由于客栈已满,他们只能在马棚里安顿下来。   耶稣的诞生吸引了附近的牧羊人,他们看到天使报信,便前来朝拜。   随后,三位东方博士也受到明亮星星的指引,带着礼物来到伯利恒朝拜耶稣。   博士在梦中得到警告,避免返回希律王那里,约瑟也带着家人逃往埃及避难。   几年后,希律去世,天使指引约瑟一家回到以色列,定居在拿撒勒。   耶稣的童年未有详细记载,只有他十二岁时曾在耶路撒冷圣殿与法学家讨论。   直至三十岁左右,耶稣在约旦河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   受洗后,耶稣在旷野接受魔鬼的试探,但他成功抵抗诱惑。   他开始在加利利传道,行神迹奇事。   然而,他的言行激怒了宗教领袖,最终在逾越节前夕,他被出卖并钉上十字架。   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四十天后升天。   虽然有一些文献记录了基督教的出现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但对于耶稣的个人历史,尤其是关于他受难的详细记载,却极为稀少。   在罗马帝国的记录中,耶稣的名字并未像基督教圣经所记载的那样被广泛讨论。   罗马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和塔西佗仅仅提及了基督教信徒的存在。   苏埃托尼乌斯在《凯撒的生活》中提到了一场由犹太人引发的骚乱。   然而,苏埃托尼乌斯并未明确指出这一事件与耶稣本人有关,而是将其归因于罗马内部的犹太人分裂与冲突。   另一方面,塔西佗在其《编年史》中提到,基督教徒因尼禄放火事件而遭受严厉迫害,并明确指出,耶稣在提比略皇帝时期由本丢·彼拉多判处死刑。   然而,塔西佗并没有提供更多关于耶稣个人的历史证据,而是依据当时基督徒的信仰来描述这一事件。   除了这些罗马作家的记录,公元二世纪的基督教文献对耶稣的受难也进行了广泛讨论。   这些文献中所提到的“本丢·彼拉多的报告”并未被证实为历史事实。   许多后期的基督教文献,如所谓的“彼拉多行传”,都是基督教徒为了证明耶稣历史真实性而创作的伪作。   这些伪造的文献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去甚远,缺乏真实的证据支持。   《塔木德》和《米德拉什》等犹太经文对耶稣的记载虽然不多,但这些文献明确提到耶稣被称为“巴拉姆”或“潘迪拉的儿子”,这是对耶稣母亲玛利亚的贬低性称呼。   犹太人认为耶稣的出生是基于不正当的关系,这与基督教教义中耶稣为“上帝之子”的说法存在巨大分歧。   但它们无疑证明了耶稣在当时的犹太社区中确有其人。   与此同时,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耶稣的生平和受难成为信徒信仰的核心内容。   在这些基督教文献中,耶稣被描述为通过受难和复活为全人类带来了救赎。   然而,这些信仰并未被广泛接受,尤其在非基督教的历史记录中,耶稣的历史人物身份仍旧模糊不清。   在研究耶稣的历史背景时,拿撒勒这个名字显得尤为重要。   最早提到“拿撒勒人”这一称号的记录并非来自《摩西五经》或《塔木德》,而是出现在基督教的《新约》书籍中,尤其是《马可福音》。   这一称号在最初是用来描述一个宗教团体。   拿撒勒这个名称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希伯来语的词根“nsr”。   这一名称并没有在《塔木德》或犹太法典中被明确提及,也未在历史文献中广泛记录。   尽管如此,“拿撒勒人”这一称号却在基督教传播的初期被用来指代耶稣及其追随者。   但并未明确表示他出生于拿撒勒这个地理位置。   早期的基督徒文献并未详细描述耶稣的出生地。   只有在《马可福音》中,才第一次提到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   《塔木德》和《犹太法典》对耶稣的生活几乎没有直接的记录,甚至连施洗约翰这一人物也未在这些文献中得到明确提及。   这一现象令人费解,因为这些文献的编纂者显然已经知道了耶稣和他的追随者的存在。   后来的基督教文献进一步扩展了“拿撒勒人”概念,在《使徒行传》中,保罗被称为“拿撒勒教派的头目”。   此外,罗马地理学家普林尼曾提到叙利亚地区的“纳扎里尼”,这一表述指代的是一个与拿撒勒相关的群体。   参考文献:[1]毛丽娅.从“方神父”到“方土地”:17世纪法国耶稣会士方德望 入华传教与天主教本地化[J].中国天主教,2024(5):45-49  

0 阅读:75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