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23日,廖耀湘命令宪兵去枪毙作战不利的师长戴海容。宪兵闯进溃逃的乱兵群里,戴海容知道事情不妙,命令卫兵: “这几个家伙,竟敢直呼老子的名字,把他们毙了!” 1948年10月的东北战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战役。东北野战军在统帅林彪的指挥下,已经使国民党东北"剿总"的主力部队陷入重围。 这一战役便是著名的辽西战役,东北野战军共投入了50余万人的兵力,目标就是要彻底消灭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力量。国民党方面的总兵力约15万人,其中最精锐的就是由廖耀湘指挥的第六兵团。 在这场战役中,廖耀湘的第六兵团被东北野战军分割包围在锦州以东、大虎山以西的区域内。廖耀湘深知形势危急,他的部队已经被切断了所有可能的援军支援路线。 面对这种困境,廖耀湘决定集中兵力寻找突破口,而大白台子就成为了双方争夺的关键点。大白台子位于黑山、大虎山一带,地势开阔,制高点明显。 解放军第十纵队接到上级命令,要在大白台子一带阻击企图突围的廖耀湘兵团。十纵队派出了二十八师八十三团的三营八连驻守在大白台子阵地上。 廖耀湘很清楚,如果不能突破大白台子这个关键点,他的整个兵团都将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于是,他调集了第七十一军的主力,准备对大白台子发起猛攻。 第七十一军军长向凤武接到命令后,立即调集了几个炮兵群,同时请求空军支援。他决定集中优势火力,一举拿下这个关键阵地。 1948年10月25日清晨,国民党军队的炮火率先开始了轰击,一时间大白台子硝烟弥漫。紧接着,在飞机的掩护下,第七十一军的两个主力团向阵地发起了进攻。 九十一师对大白台子的进攻在持续了一整天后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戴海容指挥部队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但每次都被八连的战士们用密集的火力打了回去。 在七十一军的指挥部里,军长向凤武看着战场形势,脸色越来越难看。他已经投入了两个主力团的兵力,还有炮兵和空军的支援,却连一个连队的阵地都拿不下来。 戴海容接到命令后,派出了副师长马鹤锋亲自到前线督战。马鹤锋下达了"整营发起冲锋,不准后退"的死命令,试图用人海战术压垮八连的防线。 解放军八连的战士们却像一堵铜墙铁壁,任凭敌人如何猛攻都纹丝不动。他们用机枪、步枪和手榴弹组成了严密的火力网,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兵力消耗在阵地前沿。 就在这时,廖耀湘亲自来到了七十一军的指挥部。他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战场上的情况。 通过望远镜,廖耀湘清楚地看到九十一师的官兵们像潮水一样涌向大白台子的阵地。有几次冲锋甚至推进到距离阵地只有十几米的地方,但最终还是被打了回来。 廖耀湘在军中一向以治军严格著称,此时看到一个小小的阵地阻挡了整个突围计划,怒火中烧。他当即下令宪兵队前去处决戴海容,要用这位师长的人头来警示其他军官。 宪兵队接到这个不同寻常的命令后,立即向溃退的九十一师阵地奔去。他们在混乱的溃兵中大声寻找戴海容的下落。 戴海容作为一名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军官,一听到宪兵的喊声就意识到了危险。他立即召集了自己的警卫排,准备应对这个危机。 宪兵们找到戴海容时,没想到会遇到这样的场面。戴海容不但没有束手就擒,反而大声命令自己的卫兵处决这些"直呼长官名字"的宪兵。 作为师长的警卫排,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锐士兵。他们与宪兵展开了短暂但激烈的交火。 在这场混战中,宪兵们显然低估了戴海容的决心和其卫兵的战斗力。几个宪兵很快就被制服,再也无法执行廖耀湘的处决命令。 在处置了宪兵队后,戴海容立即着手准备逃离战场。他深知留在军中已经没有任何生路,必须尽快远离廖耀湘的势力范围。 趁着战场的混乱,戴海容带着几名亲信悄悄离开了前线阵地。他们避开了主要的军事路线,选择了一条偏僻的小路向沈阳方向转移。 到达沈阳后,戴海容立即用金条换取了两张飞往北平的机票。这个决定显示出他对战局的准确判断,因为东北地区已经不再安全。 在北平稍作停留后,戴海容继续南下,最终来到了武汉。此时的武汉仍在国民党的控制之下,成为了他暂时的避难所。 1948年12月,国民党在武汉开始重组第七十一军。新任军长熊新民与戴海容有着深厚的私交,这层关系为戴海容带来了转机。熊新民力排众议,让戴海容出任第七十一军副军长。 随着时间推移,戴海容在东北的"临阵脱逃"事件还是传到了白崇禧的耳中。作为国民党军队的高层将领,白崇禧对军纪问题十分重视。 白崇禧下令将戴海容关押,准备按军法处置。在国民党军队高层看来,戴海容的行为严重危害了军纪,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然而,戴海容在军中经营多年,积累了不少人脉关系。通过多方斡旋和朋友说情,他最终逃过了军法审判。 获释后的戴海容选择了逃往香港。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两位前任上级:向凤武和熊新民都在后来的战斗中被解放军俘虏。
1948年10月23日,廖耀湘命令宪兵去枪毙作战不利的师长戴海容。宪兵闯进溃逃的
墟史往事
2025-04-11 13:38:09
0
阅读: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