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张恨水被迫结婚。他嫌弃妻子貌丑,却经常和妻子同房,不久后,妻子怀孕生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4-12 09:51:33

1913年,张恨水被迫结婚。他嫌弃妻子貌丑,却经常和妻子同房,不久后,妻子怀孕生下一个儿子,他却怒骂:真是晦气! 1913年的冬天,18岁的张恨水正在北京城里的一家戏班子里谋生。这份工作虽然让他饱受嘲笑,却也为他日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这个来自江西广信书香世家的年轻人,每天在戏班里做着最基础的杂务工作。由于没有专业的戏曲功底,他常常被人叫作"大包衣",意指像被人扔掉的胎盘一样无用。 面对周围人的冷眼和白眼,张恨水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在工作之余,他一直坚持着文学创作,常常在晚上挑灯夜读,研究各类文学作品。 此时的张恨水,已经开始在小报上发表一些短篇小说。这些作品虽然尚未引起多大的关注,但为他日后成为一代文学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从张恨水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能力,不仅维持着家业不衰,反而让家族更加兴旺。 在外人看来,张家的儿子无论是家世还是前途都称得上是良配。尤其是张恨水已经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更让当地不少人家对这门亲事跃跃欲试。 张恨水虽然接触过新文化思潮,但对于母亲的婚事安排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子女的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接到信后的张恨水,不得不暂时搁置了自己的写作计划。他收拾好行装,踏上了回乡的路途,准备接受这门母亲安排的婚事。 张恨水回到家乡后,发现家中已经热闹非凡。每天都有不同的媒婆登门,为他介绍各家的适龄姑娘。 张母作为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对于儿子的婚事格外上心。她仔细询问每一位上门的媒婆,要求看到相亲对象的照片。 在众多媒婆中,一位姓陈的媒婆拿出了一张照片,引起了张母的注意。照片上的姑娘长相俊俏,是当地徐家的二女儿徐文秀。 张母对这个人选十分满意,立即安排去徐家看人。在见面时,对方表现出的大家闺秀气质让张母更加确定了这门亲事。 为了让儿子也能看看未来的妻子,张母特意安排了一次远距离的相看。在媒婆的安排下,张恨水远远地看到了照片上的姑娘。 这次相看之后,张恨水对这门亲事也没有提出异议。很快,在两家人的操办下,婚礼的日期也定了下来。 然而这场婚礼却暗藏玄机。徐家的二女儿徐文秀因为接受过新式教育,对包办婚姻十分抗拒。 在得知父母给自己安排婚事后,徐文秀曾经多次表示反对。但是徐家已经收下了聘礼,这门亲事在外人看来已成定局。 为了解决这个困境,徐家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他们决定让大女儿徐文淑代替妹妹出嫁。 婚礼当天,一切都按照当地的习俗进行。张恨水喝了不少酒,直到夜深才回到洞房。 按照传统,新郎要亲自为新娘揭开盖头。当张恨水掀开红盖头的一刹那,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 坐在床上的新娘并不是他之前远远看到的徐文秀,而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女子。张恨水立即冲出洞房,大声呼唤自己的母亲。 这场婚礼最终变成了一场闹剧。张家这才知道,自己被徐家和媒婆联手骗了。 尽管张母对这个结果也十分不满,但婚礼仪式已经完成,两家人已经成了亲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门亲事已经无法改变。 婚后的张恨水无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婚姻现实。在婚礼过后不久,他便离开了家,独自回到北京继续自己的写作事业。 这一走就是很长时间,张恨水几乎不曾回家。在外人看来,这对新婚夫妻形同陌路 徐文淑虽然成了有名无实的妻子,但她依然恪守妇道。每天按时起床,料理家务,照顾婆婆。 张母看在眼里,对这个儿媳妇还是十分满意。虽然这场婚事充满了欺骗,但徐文淑的表现无可挑剔。 在张恨水离家的这段时间,他的文学创作事业开始步入正轨。他的作品开始在各大报刊上发表,逐渐获得了读者的认可。 而留在家中的徐文淑,始终默默承担着一个儿媳妇的责任。她不抱怨,不诉苦,只是安静地生活。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年,直到一个意外的发生彻底改变了这段婚姻的结局。一天,徐文淑在外出时被一辆疾驰而过的汽车撞倒。 这场意外来得太突然,当人们发现时,徐文淑已经停止了呼吸。这个不幸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的张恨水耳中。 接到噩耗的张恨水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连夜赶回了家乡。作为丈夫,他承担起了操办丧事的责任。 在料理徐文淑的后事时,张恨水表现得十分庄重。他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认真地完成了每一个环节。 这场意外不仅结束了一段不幸的婚姻,也让张母对儿子的婚事有了新的认识。从此以后,她不再干涉儿子的婚姻大事。 徐文淑的离世,在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那个包办婚姻时代的终结。这个时期的张恨水,开始对婚姻和爱情有了新的思考。 这段婚姻经历后来也在张恨水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包含了对婚姻自由的思考。 特别是在他后来创作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作品中,都能看到对包办婚姻的批判。这些作品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0 阅读:386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