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底,病入膏肓的周总理,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突然,他打断工作人员,说:“你

青史如烟啊 2025-04-12 14:12:30

1975年底,病入膏肓的周总理,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突然,他打断工作人员,说:“你们以后不要叫我周总理,叫我恩来,我现在没有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能力了!”工作人员瞬间红了眼眶…… 1976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三〇五医院逝世。 邓颖超一直守在总理的病房中,接待前来送别的领导与群众。 李先念、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纷纷前往医院。 面对丈夫的突然离世,邓颖超强忍泪水。 她转向邓小平,向他提起了总理生前嘱托的几件事。 听后,邓小平的眉头紧蹙,表情凝重,他表示,因事关重大,自己无法直接决断,必须上报给中央,由毛主席等领导做出决定。 实际上,总理在自己身体逐渐虚弱的情况下,早已开始考虑自己去世后的安排。 自1972年患上膀胱癌,周总理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在经过多次治疗后,病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1974年,他被迫住进了三〇五医院。 从此,周总理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度过。 1975年,周总理通过医生向邓颖超传达要求她与秘书赵炜一起尽快赶往医院。 当他们抵达病房后,赵炜因总理的病情感到不安。 周总理要求不再称其为“总理”,自认为已经不能履行总理的职责。 邓颖超安慰她,建议她还是称他为“总理”。 1974年国庆节前夕,尽管医生多次劝阻,周总理坚持要亲自主持国庆招待会。 他感到这或许是自己有生之年最后一次代表国家迎接宾客,因此坚持出席。 会后,他一一与来宾告别。 毛主席因健康原因开始为党和国家的接班人问题做准备。 毛主席把王洪文调到北京,并安排他辅佐工作。 周总理感受到王洪文的不足,于是再次向毛主席推荐了邓小平,并亲自书写了这封推荐信。 在医院的日子里,周总理经常与邓颖超商讨自己的后事。 他特别提到自己的葬礼要从简,规格不能超过中央任何领导人,并且明确表示自己死后不要保留骨灰。 1956年,国家推行火葬政策时,他和邓颖超便已达成共识。 1975年11月,周总理接受了第四次大手术,病情依然没有好转。 在住院期间,周总理反复叮嘱赵炜,务必照顾邓颖超。 1976年,周恩来总理因病去世。 周总理一直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 然而,尽管毛泽东主席十分痛心,但由于健康状况不允许,他未能亲自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 周总理的去世消息传到毛主席耳中时,他沉默了许久。 身边的工作人员看着毛主席痛苦的神情,心中也充满了悲伤。 在周总理去世后,邓颖超一方面处理丧事,另一方面也尽力贯彻丈夫生前的遗愿。 周总理在生前明确表示,不希望举行任何形式的遗体告别和追悼会。 这一要求,在周总理去世后得到了邓颖超的严格遵守。 尽管这一点最初在一些领导人中引起了不同的声音,但最终中央决定采取折中的办法,追悼会将从简举行。 在准备追悼会的前夕,毛主席身体状况的恶化使得连站立都变得困难。 周总理的衣物没有一丝奢华,只有他多年来穿惯的灰色中山装和布衬衣。 这些衣物即便已使用多年,但仍然整洁且没有任何补丁。 当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带着周总理的骨灰,前往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并最终将其送往北京通县机场。 在那里,安排好了一架安-2型飞机,准备按照周总理的遗愿,将骨灰撒向北京的上空、密云水库以及黄河入海口。 周总理的遗物极为简单,除了一些书籍和衣物外,几乎没有什么贵重物品。 所有的私人物品都按照周总理生前的要求,分发或销毁。 1982年,邓颖超在一次家庭聚会中明确提出如果她患上重病,自己不希望进行任何抢救措施。 她认为,抢救成功后仅能延长一两天的生命,不但对她自己痛苦,也会给医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数年后,邓颖超进一步在遗嘱中明确表示,如果自己重病,绝不希望延续生命,而是希望采取“安乐死”措施。 她的这一决定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未获得普遍支持,因为社会文化背景和医疗体制普遍倾向于延续生命。 1988年,邓颖超在听到有关“安乐死”话题的讨论后,写信表达了自己对这一概念的赞同。 然而,这一请求始终没有得到实际的回应。 时至1989年和1991年,她再次向中央提出相关请求,但依然未能如愿。 1992年,她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当她再一次表达“不愿再进行抢救”的愿望时,医护人员和领导依然坚持治疗,甚至为她实施了一项手术。 然而,最终她的生命并未能得到延续,邓颖超于7月1日去世。  

0 阅读:55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