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流独家:长城引方案商外援后仍加大智驾自研力度,“两条腿”走路与“黑白盒”博弈
摘自 朱圆媛 芯流汽车
据知情人士透露,长城汽车与智驾方案供应商的合作似乎正陷入微妙博弈之中。该方案商在2024年一季度成为长城供应商。同年8月,长城发布新蓝山车型,率先在北上广深等9座城市实现城区领航辅助驾驶。
资本层面的深度绑定紧随其后。
不过,目前新获投资方案商为长城提供的智能驾驶方案仍为“黑盒交付”,即仅提供功能模块,底层代码对主机厂并不透明公开。
而长城内部则在调拨更多资源推进自研团队建设,由技术高管姜海鹏牵头加速智能驾驶方案的技术突破。
双方的选择都不难理解。
对方案商而言,公司构建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需要依赖海量数据训练,以及覆盖多场景的数据采集与清洗系统的大量算力,研发成本自然抬升。
与此同时,白盒交付还要求供应商向车企开放底层算法、数据模型及技术接口,在主机厂“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之下,公司不得不担心技术透明化带来的议价权削弱,甚至是订单流失风险。
长城加大自研布局也是必然选择。
作为国内最早确立智能化战略的集团之一,长城汽车早在2019年便剥离内部团队成立毫末智行,试图通过“嫡系”供应商实现全栈自研。
后来,长城通过外部补强引入智驾方案供应商,推动魏牌蓝山实现转型。
然而,“黑盒交付”模式让长城难以深度参与算法迭代,技术可控性存疑。
随着特斯拉FSD V12的端到端技术引发行业地震,小鹏、华为等新势力车企迅速跟进;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下探至7万元车型,智能驾驶开启平权时代。
头部车企普遍选择“自研+多供应商”策略来构建智能化生态,保障供应链稳定化发展。
长城在外部补强的同时,正将资金的天平偏向自研端。
公司CTO吴会肖此前明确表示,长城将智驾研发费用提升至总研发投入的50%,年投入超10亿元,团队规模扩至5000人,并计划在硅谷设立自动驾驶研发中心,吸纳全球顶尖人才。
若自研团队能在2-3年内实现城市NOA全国大部覆盖、极端场景高通过率,智驾方案供应商的角色可能逐渐边缘化,转为技术补充或特定区域方案提供商。
总的来看,这是一场关于智能驾驶“灵魂”的持久战。
车企既需借助外部力量快速上车,又需防范供应链“卡脖子”;供应商则要在绑定大客户与保持独立性之间寻找平衡。
而这场战役没有速胜法则,唯有在数据、算法、组织的持续迭代中,才能找到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