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教学质量,重点是解决三个问题 我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和管理,今天讲三个方面内容: 1、抓德育就是抓教学成绩。德育是解决为什么要学的问题,只有学生群体思想是上对学习重要性高度认同,学习才可能有持久的动力。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才会辐射到学习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大部分学校都是依靠耗时间、集体补课,晚修还在拼命灌输,考试成绩却不如人意,就是没有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只能在学校被消耗,浑浑噩噩,如何提升成绩? 2、抓课程体系建设就是抓教学成绩。一个学校要有自己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基因。课程体系建设是把国家统编教材与学校学情结合起立,产生的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学习的基础课程、特色课程、拓展性课程等。 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做加、减、乘、除。加是增加实践性、时代元素如人工智能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减是简化重复性课程、减少机械重复。乘是跨学科整合,技术赋能教学,方法论教学,除是破除固有模式,重构课堂结构,打破学科壁垒,改革评价体系等。课程体系建设难度较大的,还涉及到政策风险等。 很多名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校本训练资源、校本题库等。如果不敢于打破常规,按部就班,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难提升。 3、抓校风学风班风建设就是抓教学成绩。校风、学风、班风是学校教育的“软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和集体凝聚力。 这三者的建设与教学成绩的提升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营造良性教育生态,激发学生内驱力、优化学习效能,最终转化为学业成果的质变。 校风是学校的“精神底色”,通过明确的纪律规范(如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和正向价值观(如诚信、拼搏)的渗透,减少干扰学习的负面行为(如校园欺凌、逃课),为教学创造稳定环境。 学风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风,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如错题整理、时间管理),减少低效重复劳动。班级是教学的最小单元。 积极向上的班风通过同伴激励(如“学习小组竞争机制”)、师生互动(如班主任定期心理疏导),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同时关注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 。 校风、学风、班风建设与教学成绩的关系,如同“土壤”与“果实”。只有深耕文化土壤(三风),才能让知识传授(教学)生根发芽。这一过程需避免形式化,核心在于通过环境塑造习惯,通过习惯培育能力,通过能力赢得成绩。教育者应将其视为系统工程,用细节设计点燃学生的内在动力,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双向奔赴。
不得不说,不少县区教研员,已经成为“伪专家”的代名词就拿我们区的一名英语老
【19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