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6年,85岁的乾隆决定正式禅位给自己的第十五子永琰。但乾隆只禅位却不交权,

闻史忆今阁 2025-04-13 22:40:11

1796年,85岁的乾隆决定正式禅位给自己的第十五子永琰。但乾隆只禅位却不交权,以至于嘉庆帝足足当了四年的傀儡皇帝。那么乾隆这一“虚伪”的禅位,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乾隆:我也不想啊,但谁让我当年发过誓呢!乾隆究竟发过什么样的誓言让他不得不提前让位呢?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一个消息从紫禁城传出:"太上皇驾崩了!"这位享年89岁的清朝最长寿皇帝,终于结束了他长达64年的权力生涯。而对于34岁的嘉庆皇帝永琰来说,这一天他才真正成为了大清王朝的主宰者。 实际上,早在四年前的1796年,乾隆就已经在85岁高龄时举行了盛大的禅位典礼,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第十五子永琰。然而,这场看似隆重的权力交接,却只是一场表面工作。从1796年到1799年的这四年间,嘉庆帝不过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 在那场决定命运的禅位典礼上,乾隆捧着象征至高权力的传国玉玺,面对跪在地上的嘉庆,却在最后关头犹豫了。这一刻的迟疑,被心思敏锐的大学士刘墉捕捉到了。作为和珅的政敌,刘墉深知若禅位不成,和珅的权势将更加难以撼动。他迅速上前一步,在乾隆耳边轻声提醒:"登基不能没有玉玺!"这一句话,仿佛惊醒了陷入沉思的老皇帝,乾隆这才将玉玺交到了嘉庆手中。 然而,玉玺易主并不意味着权力转移。乾隆虽然退居太上皇的位置,却牢牢掌控着朝政大权。他通过自己的心腹和珅,继续统治着这个庞大的帝国。和珅作为乾隆的代理人,其权势甚至超过了名义上的皇帝嘉庆。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和珅比嘉庆皇帝要厉害。" 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年轻的嘉庆帝只能隐忍等待。他明白,只要乾隆一日在世,和珅就是那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尽管嘉庆早已对和珅贪污腐败、权倾朝野的行径痛恨不已,却无力将其除掉。他必须等待时机,忍受着这个"有冠无权"的皇帝角色。 直到1799年初,随着乾隆的驾崩,嘉庆终于等到了翻身的机会。在太上皇的丧礼尚未结束时,嘉庆就迅速采取行动,下令逮捕了和珅。仅仅用了25天的时间,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权臣就被处以死罪,抄家后发现其家产竟超过当时清朝国库总额的十倍之多。 1736年,25岁的弘历登上了大清帝国的皇位,成为了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在其登基之初,年轻的乾隆皇帝就做了一个重要承诺——他绝不会在位超过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的61年。这个看似普通的誓言,却在六十年后成为了他不得不禅位的关键原因。 乾隆对康熙的崇敬不是没有道理的。康熙帝以13岁登基,在位61年,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先河,被后世视为千古一帝。作为孙子,乾隆处处以祖父为榜样,甚至在朝堂上多次宣称:"事事效仿圣祖爷"。这句话不仅是对先辈的尊重,更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继承祖制,稳固统治。 当乾隆在位接近60年时,他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若不禅位,他将超越康熙的在位记录;若禅位,又意味着放弃自己掌握了大半生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乾隆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禅位不放权,做太上皇而非真正退休。 乾隆选择永琰作为继承人并非偶然。在他漫长的统治生涯中,乾隆共有17个儿子,但到他晚年时,只剩下四位:皇八子、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皇八子天生腿脚不便,是个瘸子,在古代帝王的选择中自然被排除。皇十一子永瑆虽有才能,但性格吝啬,让乾隆十分反感,再加上他本人也沉迷山水,对帝位不甚热衷。皇十七子能力平平,不足以担此重任。相比之下,皇十五子永琰虽非最优秀,却是相对合适的人选。 然而,选定继承人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进行权力交接。乾隆深知历史上许多权力交接的惨痛教训,尤其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故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赵武灵王在将皇位传给儿子后,权力旁落,最终悲惨地死在自己的宫殿里。这个历史教训让乾隆更加坚定了"禅位不放权"的决心。 除了政治考量,乾隆的个人处境也影响了他的决定。作为一位高寿的帝王,乾隆目睹了众多亲人的离去。他的17个儿子,到晚年只剩4个;41位皇孙,到他驾崩那年只剩24位。这种孤独感让他更加珍视手中的权力,因为权力是他晚年生活的重要支撑。 同时,年事已高的乾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处理朝政已不如从前得心应手。通过禅位给永琰,他可以让年轻的继承人在自己的监督下磨练政务能力,这既保证了皇位的稳定传承,又不至于因自己的衰老而影响国家大事。

0 阅读:60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