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出的子弹 1956年秋天的一个晌午,河北沧州的田埂上飘着新翻泥土的潮气。35岁的高其煊正弯腰拾掇红薯藤,突然喉咙像被人塞了把碎玻璃,剧烈的咳嗽像扯断了弦的风箱,震得肩胛骨都在打颤。老伴王秀英远远看见男人扶着犁把往下滑,草帽歪在脖子上,脸憋得比熟透的高粱穗还红。 “他爹!”王秀英甩了手里的棉桃就往田里跑,等她赶到时,高其煊已经瘫坐在土沟里,嘴角挂着血丝,手心里攥着个黑乎乎的东西——比枣核大些,表面结着暗紫色的痂,滴着血的棱角在秋阳下泛着冷光。她哆哆嗦嗦捡起来,才发现那是枚磨得发亮的子弹头,弹头凹槽里还卡着几丝暗红的肉丝。 镇上卫生所的李大夫接过子弹时手都抖了。他行医十几年,见过被柴火烫的、被镰刀划的,可从活人肺管子里咳出子弹头还是头一回。子弹尾翼上的编号已经模糊,但金属表面的锈迹里渗着淡淡的铜色,分明是日军三八大盖的子弹。李大夫突然想起上个月县公安局发的协查通报,盯着高其煊蜡黄的脸突然问:“老哥,您这咳嗽,得有十年了吧?” 王秀英在旁搭话:“可不是嘛,自打嫁给他就没断过,夜里咳得炕席都跟着颤,偏方喝了一箩筐也不管用。”她边说边抹眼泪,压根没注意到李大夫转身就往值班室跑,电话听筒摔在桌上的声音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 直到警察带着笔记本冲进病房,高其煊才挠着后脑勺笑:“敢情这玩意儿在我肺里躲了十八年?”他说话时胸腔里还呼噜呼噜响,像塞着团浸了水的棉絮,却把在场的人听得眼眶发热。 那是1937年,鬼子打进县城那年。高家兄弟俩在十字街开馒头铺,蒸得一手蓬松的开花馍。日本人来了后,每天晌午都派伪军来搬二十笼馒头,说是“皇军体恤百姓”,其实馒头筐底压着的,是高其煊趴在灶台底下画了半宿的布防图——哪儿有暗堡、哪座桥埋了地雷,全用蒸馒头的碱面在草纸上画了暗号。 “有回我哥把图藏在蒸笼夹层,刚走到城门楼子就被鬼子刺刀挑了帘子。”高其煊回忆时声音轻得像怕惊醒了旧时光,“那鬼子端着枪问我馒头咋这么咸,我说是新学的胡麻油配方,其实汗珠子都滴进面盆里了。”兄弟俩就靠这招,把日军在运河沿线的据点摸了个透,直到那年腊月廿三,汉奸带着伪军踹开了馒头铺的木门。 高其煊至今记得芦苇荡里的冰碴子有多扎人。他躲在齐腰深的芦苇丛里,听着远处伪军的犬吠声,后颈贴着的布防图被体温焐得发烫。河水漫过棉裤的裤脚,冻得脚趾头都蜷成了一团,却不敢打个喷嚏——直到后半夜月光把芦苇影子拉得老长,才敢踩着结冰的田埂摸回家,棉袄里的馒头早就硬成了冰疙瘩。 1940年开春,他揣着地下党给的介绍信参了军,成了县大队尖刀班的班长。那年秋天在青县伏击鬼子运输队,他举着大刀刚砍倒第三个鬼子,突然觉得胸口像被人抡了一闷棍,低头看见棉袄上碗口大的血窟窿。“当时就觉着一股子热乎气往上涌,倒没觉着疼。”他摸着自己左胸的旧疤笑,“后来才知道子弹卡在第四根肋骨缝里,军医说再偏半寸就够着心脏了。” 这枚子弹在他身体里藏了整整十八年。退伍时政府要给他安排县供销社的差事,他却扛着铺盖卷儿往村里走:“咱庄稼人手上有老茧,坐办公室反倒浑身不自在。”回乡后他把军功章锁在陪嫁的樟木箱底,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下田,谁问起胸口的疤,就说是早年上山砍柴摔的。 “您就没想过把子弹取出来?”年轻的警察握着钢笔问。高其煊往床头靠了靠,望着窗外摇晃的杨树枝:“刚受伤那会也想过,可军医说子弹挨着肺管子,开刀风险太大。后来咳着咳着也就习惯了,反正不耽误种地。”他说得云淡风轻,仿佛那不是颗随时可能要命的子弹,而是田里多收的几斗麦子。 消息传开后,村里人像赶庙会似的往他家跑。七十八岁的张大爷拄着拐棍来,一进门就朝他作揖:“敢情当年给咱们送情报的‘馒头哥’就是您啊!我就说怎么日本人总抓不到人,合着是您在馒头堆里藏地图呢!”高其煊慌忙站起来扶老人,耳朵根却红得像偷了邻居家的柿子:“大爷您快别折煞我,咱都是中国人,鬼子来了就得往上冲,哪分什么英雄不英雄的。” 如今再看那枚躺在搪瓷盘里的子弹,弹头已经被岁月磨去了棱角,却在阳光底下泛着温润的光。王秀英把它用红布包了,塞进陪嫁的梳头匣最底层——那里还躺着枚生了锈的三等功奖章,缎带早褪成了灰白色,却在某个秋阳斜照的午后,和子弹头一起,把一段被岁月掩埋的故事,轻轻抖落在了人间。 这事过去好些年,村里的老人说起高老汉,总爱指着村口的老槐树:“看见没?当年他咳嗽得直不起腰,还硬说自己是被烟熏的。直到咳出那颗子弹,大伙才知道,原来英雄的故事,藏在他咳嗽了十八年的肺管子里,藏在他从来不肯多说一句的家常话里。”
咳出的子弹 1956年秋天的一个晌午,河北沧州的田埂上飘着新翻泥土的潮气。35岁
静山柔水含情
2025-04-13 23:07:17
0
阅读:272
安然
中国人的脊梁在哪里?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