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一首诗道出了人生的苦楚和无奈:“人生不过二两酒,一两无奈一两愁”。但是接下来他笔锋一转,“都是黄泉预约客,何必计较忧与愁”,他告诉世人,我们都将走向同一个归宿,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计较得失呢? 辛弃疾,1140年出生在山东济南,家里世代读书人,从小就泡在书堆里。他不光会读书,还喜欢舞刀弄枪,小小年纪就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那时候,金国占着北方,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当官,却总给他讲汉人故土的往事。这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长大要收复失地,光耀门楣。1161年,金兵南侵,21岁的他坐不住了,召集了两千多人投奔抗金义军,干起了掌书记的活儿,专门记录军情。次年,他带着上万义军南渡黄河,投奔南宋,立马被朝廷看中,封了个小官。 他到南宋后,满脑子想着打回北方。朝廷在建康接见他时,他侃侃而谈,条理清晰,很快就当上了右承务郎,后来又被派到广德军做通判。这时候的辛弃疾,年轻气盛,觉得自己能干出一番大事。可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一巴掌——南宋朝廷压根没想着北伐,只想守着江南过日子。他的报国梦刚起步,就撞上了冷冰冰的墙。 辛弃疾不是那种轻易认命的人。他在南宋当官,辗转各地,始终没放弃抗金的主张。他写过一篇《美芹十论》,洋洋洒洒列了十条恢复中原的策略,递到朝廷,结果连个回音都没有。他还亲自带兵突袭金营,抓过叛将,那股狠劲儿让敌人胆寒。可这些功绩在朝廷眼里屁都不是,君臣只顾着议和,压根没人搭理他的计划。他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心里的火却烧得越旺,因为没人帮他把这把火点起来。 他在官场上蹉跎了半辈子,调来调去,从通判到知府,再到地方小官,职位不算低,可手里没实权。每次上书,朝廷要么敷衍几句,要么直接扔一边。他那颗想杀敌报国的心,被现实磨得越来越凉。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慢慢变成了无奈,满腔热血只能憋在胸口。他不是没努力过,可努力了半天,发现自己像在跟空气较劲,啥也改变不了。 仕途不顺,辛弃疾就把心思全扑在诗词上。他的词写得豪迈又接地气,既有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也有田野间的蛙鸣虫唱。比如“醉里挑灯看剑”,你能感觉到他喝着酒,盯着灯火,想着当年的仗该怎么打。还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的是江水东流,其实也在说他那颗挡不住的报国心。他写这些,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把心里的憋屈和不甘都倒出来。 他也写田园生活,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着挺美,可后面一句“可怜白发生”又把情绪拉回现实。他晚年隐居江西上饶,住带湖边,表面上过得悠闲,可心里还是放不下来。那些田园小词里,总夹着对国事的叹息。他用词给自己找了个出口,可这出口治不了他内心的痛,只能让他喘口气,继续面对那些过不去的坎。 辛弃疾有首诗写得特直白:“人生不过二两酒,一两无奈一两愁。”这话听着糙,可真把人生说透了。他把生命比成二两酒,喝下去没几口就没了,一半是无奈,一半是愁。啥叫无奈?他想报国,朝廷不给机会;啥叫愁?他眼睁睁看着北方沦陷,自己却只能干瞪眼。这两句话,像他给自己人生下的结论,苦得让人想掉泪。 可他没停在这儿,接着写道:“都是黄泉预约客,何必计较忧与愁。”这句是整首诗的魂儿。他意思是,人生再苦再难,大家最后都得去黄泉报到,谁也跑不了。既然结局一样,何必老揪着那些烦心事不放?他不是消极,而是看透了——活着的时候使劲折腾,到头来还不是一抔土?这话既是他安慰自己,也是劝别人别太钻牛角尖。 这种豁达不是天生的,是他被生活逼出来的。他年轻时意气风发,以为自己能改变天下,可现实一次次把他摁在地上摩擦。上书没人理,带兵没人支持,壮志没处使,他愁过,也恨过。可到后来,他慢慢想明白了——有些事不是你努力就能成的,朝廷不给力,他再牛也没用。与其天天跟自己过不去,不如换个角度看问题。 他晚年隐居后,日子过得简单,田野里走走,喝点小酒,写点词。表面看挺平静,可他心里那团火没灭。1207年,他病重,快不行时还喊着“杀贼”,那声音听着都让人心酸。他68岁走了,带着遗憾,也带着一身硬气。他的词留下来,像一面旗帜,激励后人别轻易服输。
这都是什么服务。。。。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