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崇祯在煤山上吊,那一年,李自成进了北京,清军在山海关外等着,明朝正式

寒星破晓光淡 2025-04-14 01:00:20

1644年,崇祯在煤山上吊,那一年,李自成进了北京,清军在山海关外等着,明朝正式走到尽头。 可故事并没完,长江以南,还有半壁江山,南京有官员、有兵、有钱,还有人不肯认命。 这块地方就成了“南明”,但这块地,他们没守住,百万兵,一大片地,打了十八年,打成了一场笑话。 不是没兵,不是没粮,是打着打着就打自己去了。 福王朱由崧原本在洛阳,当时躲进了南京,按说他是崇祯的亲戚,但还轮不到他当皇帝。 崇祯的几个儿子都不知道在哪,有人说被李自成带走了,有人说逃了。 朝廷乱作一团,有人推潞王朱常淓,说这人端庄稳重,有皇帝样儿;也有人推福王,说他年纪合适、在南京。 东林党不愿福王上台,他们翻出他祖母是郑贵妃,说这家不干净,怕重蹈万历党争的覆辙,可拗不过局势,福王上了台,改元弘光。 这下麻烦来了,东林党看他不顺眼,一直搞事,福王也不争气,整天吃喝玩乐,权力落在马士英手上。 马士英本是老将,但人太强势,东林党骂他“奸臣”,骂着骂着,左良玉带兵来了。 说是要“清君侧”,其实是想掌权,左良玉手下几万人,一路南下,南京自己人先乱了。 史可法、高杰、刘泽清这些人本该是一条心,但大家互不统属,各带各的兵,不听中央号令,等清军到了,南京已经快散架了。 左良玉没打到南京,他死在途中,他儿子左梦庚干脆投了清,把老爹的兵全交出去。 南京一夜崩盘,清军轻松拿下城池,福王被押往北京,后被杀,这时候,福建的朱聿键称帝,年号“隆武”。 可他的位置不牢,鲁王朱以海在绍兴自封监国,说自己是崇祯的正统继承人。 两边吵得不可开交,隆武派人劝他听命,鲁王不干,还反咬一口,说隆武是乱臣贼子,结果打起来了。 广州人推他上位,他不但不想合并,还把永历帝派来的使者杀了,活活打死,清军一看这戏码,笑都笑出来,没几个月,广州失守,绍武帝自缢,死得干脆。 西南那边,朱由榔在桂林登基,改元“永历”,这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他一开始靠李定国、孙可望两大军头保命。 李定国是猛人,打仗厉害,收复过贵阳、昆明,孙可望本是张献忠旧部,也有一大帮兵,两人是盟友,但不久翻脸。 孙可望看皇帝没啥实权,就想取而代之,他逼永历帝封自己为亲王,建大营、收税、扩兵,搞得跟另一个朝廷似的。 李定国看不下去,带兵把他打得满地找牙。 孙可望心灰意冷,投了清,清军得了西南战报,马上调吴三桂南下,李定国还想救局,但大势已去。 他自己染病死了,永历皇帝只好往缅甸逃,清军一路追到异国他乡,强压缅甸交人。 吴三桂带兵进宫,永历帝在树上被绞死,年仅三十八岁,南明彻底终结。 说到底,南明不是败给清,是败给自己,从一开始,皇位继承乱七八糟,每次换个皇帝就打一次内战。 隆武、绍武、永历,互不承认,彼此掣肘,连个大号都不统一。 党争也不消停,东林党、复社,谁都不服谁,刚立个皇帝,就开始吵朝纲、吵祖宗,清军还没动手,他们自己先给自己一拳。 更糟的是文官和武将互相瞧不起,史可法拼死守扬州,但文官不肯给他兵,郑芝龙掌控海防,却在关键时候说降就降。 他儿子郑成功都看不下去,孙可望占着云南不肯出兵,李定国打胜仗也没人接应。 左良玉号称忠臣,一句“清君侧”把弘光政权送了人头,没人真心想打清朝,大家都忙着争地盘、抢人头、保自家。 还有个坑爹政策叫“联虏平寇”,意思是找清军来打李自成,李自成虽然乱,但他是汉人,清军是外族。 结果这一招,把山海关拱手送出,吴三桂开门放清兵,直接让东北铁骑南下,南京的“借虏平寇”成了搬石头砸脚。 百姓也撑不住了,江南是富庶之地,但官员敛财凶,百姓交完税还得交军饷。 郑芝龙在福建横征暴敛,左良玉部下四处劫掠,百姓眼里,明军和清军没啥两样。 清军一打过来,还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有些士绅干脆投降,说自己是“忠臣报仇”,南明人听了直发懵:咱都被抢成这样了,还得被骂。 这群皇帝也没一个像样的,弘光帝整天泡女人,隆武帝说话温吞,永历帝从头到尾靠军阀养着。 真要议事,他们连兵权都调不动,孙可望喊一句“要封亲王”,永历就照办了。 他不是不明白局势,是根本没法说不,谁掌兵,谁说了算,南明皇帝是吉祥物,说到底还是军阀制。 从1644到1662,十八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南明换了五六个皇帝,每个皇帝都有故事,结局却都一样:亡国。 大清坐收渔利,骑马进城,立旗称王,留给后人的,不是一段壮烈的抗清史诗,而是一连串的窝里斗、兄弟阋墙、内讧不断。

0 阅读:10
寒星破晓光淡

寒星破晓光淡

寒星破晓光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