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补充细节的内容: 8月22日上午,考察团全体参观了西康省水电厂。当天下午,国民党西康省党部和建设厅在党部大楼举办茶话会,向西康科学考察团介绍本省情况。会上陈列了大量统计数据、图表报告、实物标本和影像资料,帮助考察团直观了解当地状况。巧合的是,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组织的“川康科学考察团”此时刚抵达康定,也一同参与了此次会议。 茶话会上,省建设厅长叶秀峰简要介绍了西康省的建设现状与规划,省党部陆委员汇报了党部成立过程及主要工作,随后建设厅下属交通、农牧、工矿三科的主管人员,分别详细讲解了西康在交通设施、农牧业发展、工矿产业等方面的现有基础和未来计划。曾昭抡与川康考察团团长先后发表答谢演说,感谢当地部门的信息分享。曾昭抡在日记中写道,通过这次茶话会,“我们对西康省的整体情况和当前建设概况,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康定的最后几天,考察团前往数十里外的高山采集标本,并参观了金盖坪金矿。这座金矿刚开工不久,据说是当时西康省内产金量最高的矿区。曾昭抡不仅详细记录了金矿开采的完整流程,还目睹了矿工们的悲惨生活——许多人因长期吸食鸦片而身心受损,他在日记中流露出对这些底层劳工的深切同情。 5)从康定到九龙 从康定继续向西北或西南行进,在当地被称为“出关”,意味着进入更偏远的藏区。出发前至少需准备四样必备物品:乌拉(藏语,指用于运输的牛马及差役,赶牛马的人称为“乌拉娃”)、藏洋(藏区流通的银元,当地不使用纸币)、粮食和行装。在草原地带旅行,人需骑马,行李和物资则由牦牛或马来托运。由于“乌拉”并非全程跟随,而是每到一个驿站就需更换当地提供的牛马和差役,费用也按站分段支付。 为解决“支乌拉”(雇佣牛马差役)的难题,曾昭抡先请省建设厅向下属驿站打招呼,又拜访了康定县曹县长。在当地热心人士协助下,最终雇到12匹马、18头牦牛及对应的乌拉娃。考察团还准备了一个月的口粮:600多斤大米、70斤盐、73斤面粉、50斤腊肉,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整装待发。 1939年8月25日上午11点多,曾昭抡带着行李和采集的标本先行出发,抵达距康定十多公里的新榆林宫。这是一个仅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子,村里的吴家旅馆对考察团接待十分周到,他们在此停留了5天。停留原因有二:一是雇佣的乌拉尚未全部到齐,部分团员留在康定等候,需在此会合;二是榆林宫一带是著名的“植物学家圣地”,此前已有外国植物学家在此发现多种植物新种,考察团趁机开展采集工作。 8月26日至28日,曾昭抡等人先后前往老榆林宫、喇嘛沟山、北海子等地采集标本。最后一天返程时因地形复杂迷路,直到深夜才返回住处。尽管旅途波折,标本采集收获颇丰。由于地理组需要测量地形,往往比其他小组提前一两天出发;而工程、植物、药物三组则多结伴行动。在民族地区考察,翻译必不可少,曾昭抡专门聘请了一位年轻的“殷通事”(通事:旧指翻译人员)随行,协助沟通。 补充说明: 1. 乌拉制度:藏区传统的差役制度,百姓需按规定提供牛马、人力等运输服务,是当地重要的交通保障方式。 2. 中英庚款董事会:全称“中英庚款董事会”,成立于1931年,负责管理英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多用于中国教育、科技及基础设施建设,“川康科学考察团”即由其组织。 3. 通事:历史上对少数民族地区或涉外翻译人员的称呼,此处特指能沟通汉语与藏语的翻译。 4. 对“甈牦牛”等可能的笔误进行修正,统一表述为“用牦牛”,确保文意通顺。
以下是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补充细节的内容: 8月22日上午,考察团全体参观了西康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14 12:58:2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