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牺牲的记者朱颖,她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体征,静静地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 朱颖出身于北京的一个外交官家庭,从小就耳濡目染国际事务,在天津轻工业学院自动化系就读期间,她积极参与学生新闻社的工作,这段经历为她日后的职业选择埋下了伏笔,尽管自动化专业在90年代可以找到高薪工作,但朱颖却选择了充满挑战的新闻事业。 与朱颖截然不同的是许杏虎,他来自农村凭借过人的毅力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专攻塞尔维亚语,大学毕业后许杏虎在《光明日报》实习期间表现出色,很快就成为了国际部的重要力量,正是在这家报社,命运让朱颖和许杏虎相遇、相知、相爱。 1996年9月,两人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婚后他们共同学习了战地报道技巧,为将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做好准备,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只是职业规划的一部分,却在日后的危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999年3月,北约开始轰炸南斯拉夫,许杏虎主动请缨前往前线报道,朱颖则坚持陪伴左右,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这对年轻的夫妇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战区采访当地平民,记录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他们的报道真实、深刻,为国内读者呈现了战争的残酷面貌。 5月7日,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朱颖和许杏虎如往常一样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内整理采访资料,当晚11点45分,北约的五枚精确制导导弹击中了大使馆,瞬间将这座建筑夷为平地,在这场灾难性的袭击中,朱颖、许杏虎和新华社记者邵云环不幸遇难。 搜救人员在废墟中发现许杏虎时,他的手还紧握成拳,仿佛想抓住什么,也许那是他最后想要传递的真相,朱颖被气浪掀到地下室,永远闭上了她那双曾经充满好奇与热情的眼睛。 这起"误炸"事件在中国掀起了轩然大波,中国政府迅速展开外交交涉,同时组织救援行动,最终美方支付了450万美元的赔偿金,使馆建筑损失赔偿更是高达2800万美元,然而这些冰冷的数字又怎能弥补生命的逝去? 朱颖的父亲强忍悲痛,亲自前往贝尔格莱德认领遗体,临行前朱妈妈一再叮嘱:一定要用中国人的方式喊他们的名字,别让孩子们在异国找不到回家的路。 这场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对整个新闻界的重创,它促使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海外记者的安全培训和保护措施,如今每一位出国采访的记者都会接受专业的安全教育,这是用生命换来的教训。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 (信息来源:2005-03-16 人民网 ——朱颖:人民缅怀的好记者)
1999年,牺牲的记者朱颖,她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体征,静静地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
泡泡爱吃泡芙啦
2025-04-14 13:04:13
0
阅读:0